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1页 |
·植物两侧对称花型发育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概述 | 第13-15页 |
·金鱼草两侧对称花型发育研究 | 第15-17页 |
·豆科两侧对称花型发育研究 | 第17-18页 |
·其他双子叶植物两侧对称花型发育研究 | 第18-19页 |
·CYC-like TCP 基因功能分析和系统进化研究 | 第19-23页 |
·植物器官发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 第23-33页 |
·概述 | 第23-24页 |
·器官发育与细胞分裂 | 第24-29页 |
·细胞分裂正调控因子 | 第24-27页 |
·细胞分裂负调控因子 | 第27-29页 |
·器官发育与细胞膨大 | 第29-31页 |
·细胞膨大促进因子 | 第29-30页 |
·细胞膨大抑制控因子 | 第30-31页 |
·器官属性、组织模式与器官发育 | 第31-33页 |
·豆科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第33-41页 |
·概述 | 第33页 |
·豆科植物模式系统建立 | 第33-34页 |
·豆科植物基因组学及功能基因组学平台研究进展 | 第34-36页 |
·豆科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第36-41页 |
·豆科植物比较基因组图谱研究 | 第36-37页 |
·蒺藜苜蓿和百脉根的比较基因学组研究 | 第37-39页 |
·蒺藜苜蓿和豌豆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第39页 |
·比较基因组学在豆科植物功能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 第39-41页 |
第二章 symmetrical petals 1 突变体研究 | 第41-58页 |
·前言 | 第41-4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3-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主要试剂及母液的配制 | 第45-47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7-48页 |
·分子克隆 | 第48-49页 |
·质粒DNA 的提取与鉴定 | 第49-50页 |
·实验结果 | 第50-54页 |
·symmetrical petals 突变体的分离 | 第50-51页 |
·symmetrical petals 突变体遗传分析 | 第51-52页 |
·SYP1 基因初步定位 | 第52-53页 |
·SYP1 基因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第53-54页 |
·SYP1 与PsCYCs 基因的遗传相互作用 | 第5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4-58页 |
·syp1 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54-55页 |
·SYP1 比较基因组学定位 | 第55页 |
·SYP1 与CYC-like TCP 基因的相互作用 | 第55页 |
·豆科植物两侧对称花型发育模型 | 第55-58页 |
第三章 elephant ear-like leaf 突变体研究 | 第58-84页 |
·前言 | 第58-5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9-69页 |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69页 |
·实验结果 | 第69-84页 |
·bio 和ele 突变体的分离和表型分析 | 第69-70页 |
·ele 和bio 突变体遗传分析 | 第70-71页 |
·ELE 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定位和克隆 | 第71-77页 |
·ELE1 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定位和克隆 | 第71-73页 |
·BIO/ELE2 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定位和克隆 | 第73-77页 |
·ELE1 和ELE2 同源基因表达分析 | 第77页 |
·ELE1 和ELE2 相互作用 | 第77-79页 |
·ELE1 和ELE2 遗传相互作用 | 第77-78页 |
·ELE1 和ELE2 蛋白相互作用 | 第78页 |
·ELE1 和BIO | 第78-79页 |
·ELE2 与两侧对称花型发育因子的遗传相互作用 | 第79-81页 |
·ELE2 和SYP1 遗传相互作用 | 第79-80页 |
·ELE2 和PsCYCs 遗传相互作用 | 第80-8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1-84页 |
·ele 和bio 突变体的分离 | 第81-82页 |
·比较基因组学克隆ELE1 基因 | 第82页 |
·比较基因组学克隆BIO/ELE2 基因 | 第82页 |
·ELE1 与BIO/ELE2 可能形成复合体 | 第82-83页 |
·ELE 基因在两侧对称花型发育中的作用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100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