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29页 |
一、植物的雄性不育现象及杂种优势利用 | 第9-10页 |
二、植物雄性不育遗传研究概述 | 第10-15页 |
(一) 植物育性遗传研究的指标 | 第10-12页 |
(二) 植物雄性不育性遗传分析方法 | 第12页 |
(三)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模式 | 第12-15页 |
三、大豆雄性不育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一) 雌性雄性均不育的不育(MS-FS) | 第15页 |
(二) 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的不育系(MS-FF) | 第15-22页 |
1. 大豆核雄性不育系 | 第15-20页 |
2.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20-22页 |
四、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一) 细胞质不育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2-24页 |
(二) 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 | 第24-26页 |
(三)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6-27页 |
五、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27-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一、试验材料 | 第29页 |
二、试验方法 | 第29-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58页 |
一、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模式 | 第34-45页 |
(一) F育性 | 第35-37页 |
(二) F2育性 | 第37-39页 |
(三) 三交组合育性 | 第39-42页 |
(四) RN 型与 ZD 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保关系 | 第42-45页 |
二、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45-51页 |
(一) 恢复基因 SSR 标记筛选 | 第45-47页 |
(二) 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定位 | 第47页 |
(三) 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进一步定位 | 第47-51页 |
三、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 DNA(mtDNA)的多态性 | 第51-58页 |
(一) 线粒体 DNA 的提取 | 第51-53页 |
(二) 引物筛选 | 第53页 |
(三) 线粒体 DNA 的多态性 | 第53-58页 |
讨论 | 第58-63页 |
一、关于 RN 型和 ZD 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遗传模式 | 第58-59页 |
(一) RN 型和 ZD 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遗传模式的确定 | 第58页 |
(二) 环境因素对本试验的影响 | 第58-59页 |
(三) RN 型和 ZD 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保关系 | 第59页 |
(四) 大豆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应用 | 第59页 |
二、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 SSR 标记 | 第59-60页 |
(一) 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遗传群体构建的特殊性 | 第59-60页 |
(二) SSR 引物筛选及连锁标记的确定 | 第60页 |
三、大豆 RN 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mtDNA 多态性 | 第60-63页 |
(一) RAPD 技术与细胞质雄性不育mtDNA | 第60-61页 |
(二) 引物的筛选及特异扩增带的获得 | 第61页 |
(三) 大豆 RN 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同源性 | 第61页 |
(四) 大豆RN 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mtDNA 的多态性及与育性的关系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5页 |
英文缩写词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