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AQP1 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研究 | 第10-33页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10-21页 |
一、水通道蛋白的发现、命名及分类 | 第10-11页 |
二、水通道蛋白的组织分布、表达及调控 | 第11-12页 |
三、水通道蛋白的分子结构 | 第12-15页 |
(一) 水通道蛋白的初级结构 | 第12-14页 |
(二) 水通道蛋白的高级结构 | 第14-15页 |
四、水通道蛋白的生理和病理学意义 | 第15-19页 |
(一) 水通道在肾脏尿浓缩生理中的作用 | 第15-17页 |
(二) 水通道在消化生理中的作用 | 第17页 |
(三) 水通道在神经生理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四) 水通道在呼吸生理的作用 | 第18页 |
(五) 水通道在眼球生理中的作用 | 第18页 |
(六) 水通道在皮肤生理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七) 水通道在肌肉生理中的作用 | 第19页 |
五、水通道蛋白未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前景 | 第19页 |
六、AQP1 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 第19-20页 |
(二) 肿瘤血管生成 | 第19页 |
(二) 水通道蛋白基因1(AQP1)与肿瘤血管的形成 | 第19-20页 |
七、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21页 |
(一) 主要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1页 |
(二) 细胞系 | 第21页 |
(三)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页 |
(四)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一) 细胞培养 | 第21-22页 |
(二) 细胞计数及细胞活力测定 | 第22页 |
(三) 肿瘤细胞接种 | 第22页 |
(四) 瘤体收获及固定 | 第22页 |
(五) 免疫组化及血管密度测定 | 第22-25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 第25-30页 |
一、B16F10 细胞培养及其活力测定结果 | 第25页 |
二、AQP1(-/-)小鼠和 AQP1(+/+)小鼠黑色素瘤瘤体大小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三、AQP1 抗体免疫染色黑色素瘤的结果 | 第26-28页 |
四、CD31 抗体免疫染色黑色素瘤及肿瘤血管密度测定结果 | 第28-30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0-32页 |
一、AQP1 敲除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 | 第30-31页 |
二、AQP1 抑制剂可能成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第二章 EYFP-V1635 小鼠转基因模型的建立 | 第33-66页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33-46页 |
一、绿色荧光蛋白及其突变体的分子特性 | 第33-37页 |
(一) GFP 的分子结构特性及发光机制 | 第33-34页 |
(二) GFP 的光谱特性 | 第34页 |
(三) GFP 的改进 | 第34-35页 |
(四) EYFP-V163S 的分子特性 | 第35-37页 |
二、动物转基因与基因打靶 | 第37-43页 |
(一) 动物转基因研究概况 | 第37-38页 |
(二) 转基因动物的制备方法 | 第38-40页 |
(三) 基因同源重组—基因打靶 | 第40-43页 |
三、ROSA26 基因位点的特性及其在动物转基因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四、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44-46页 |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55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一) 主要化学及生化试剂 | 第46页 |
(二) 培养基 | 第46页 |
(三) 血清 | 第46页 |
(四) 酶类 | 第46页 |
(五) 细胞系 | 第46页 |
(六) 细菌菌株 | 第46页 |
(七) 实验仪器及耗才 | 第46-47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47-55页 |
(一)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47-48页 |
(二) 打靶载体的构建及制备 | 第48-50页 |
(三) 干细胞的培养及操作 | 第50-51页 |
(四) 胚胎的显微操作 | 第51-53页 |
(五) 转基因小鼠的鉴定与传代 | 第53-55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 第55-63页 |
一、ROSA26Targeting-EYFP-V163S打靶载体的构建策略 | 第55-57页 |
(一) ROSA26Targeting-EYFP-V163S打靶载体的构建策略 | 第55页 |
(二) ROSA26Targeting-EYFP-V163S打靶载体的构建结果 | 第55-57页 |
二、ES细胞筛选鉴定结果 | 第57-58页 |
三、转基因小鼠的鉴定 | 第58-63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63-65页 |
一、EYFP-V163S转基因鼠模型的意义及应用 | 第63-64页 |
二、本研究得到的启示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8页 |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