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互联网的三维数字化装配平台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机械制造与“互联网+” | 第12-14页 |
1.2.2 3DAPI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3 零件装配平台发展现状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基于约束的装配关系研究 | 第17-28页 |
2.1 零件约束关系分类 | 第17-19页 |
2.1.1 连接关系 | 第18页 |
2.1.2 传递动力关系 | 第18-19页 |
2.1.3 固定支撑关系 | 第19页 |
2.2 装配副的定义 | 第19-20页 |
2.3 装配副信息模型的建立 | 第20-24页 |
2.3.1 简单装配副信息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2.3.2 复合装配副信息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2.4 装配副信息模型在软件平台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基于装配副的装配方案图方法分析 | 第28-39页 |
3.1 装配方案图的概念 | 第28-32页 |
3.1.1 装配方案图的方法分析 | 第29页 |
3.1.2 装配方案图的符号定义 | 第29-32页 |
3.2 基于装配方案图的运动流分析与零件受力分析 | 第32-36页 |
3.2.1 运动流在装配方案图中的实现 | 第32-35页 |
3.2.2 受力分析在装配方案图中的实现 | 第35-36页 |
3.3 装配方案图在装配软件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三维数字化装配平台软件的开发 | 第39-64页 |
4.1 程序框架的搭建 | 第39-40页 |
4.1.1 OpenGL的绘图方式 | 第39页 |
4.1.2 OpenGL在MFC下的环境配置 | 第39-40页 |
4.2 绘图函数与图形显示 | 第40-45页 |
4.2.1 绘图函数的实现原理 | 第40-45页 |
4.2.2 图形显示 | 第45页 |
4.3 装配文件体系的设计 | 第45-51页 |
4.3.1 零件文件的结构分析 | 第46-49页 |
4.3.2 装配文件的设计 | 第49-51页 |
4.4 机械装配API的开发 | 第51-62页 |
4.4.1 文件读写函数的开发 | 第51-58页 |
4.4.2 零件模型干涉检查函数的开发 | 第58-60页 |
4.4.3 零件校核函数的开发 | 第60-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互联网协同设计方法及系统开发 | 第64-81页 |
5.1 网络协调业务流程设计 | 第64-66页 |
5.1.1 参与网络协调的各角色分类 | 第64-65页 |
5.1.2 具体的网络协调过程 | 第65-66页 |
5.2 网络协调信息的组成 | 第66-68页 |
5.3 信息标准化设计 | 第68-73页 |
5.3.1 业务信息的统一表达 | 第68-70页 |
5.3.2 网络协调信息的统一表达 | 第70-72页 |
5.3.3 网络协调信息的打包与提取方法 | 第72-73页 |
5.4 互联网协同系统的开发 | 第73-79页 |
5.4.1 登陆功能的实现 | 第74-76页 |
5.4.2 零件采购功能的实现 | 第76-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6章 三维数字化装配平台装配实例演示 | 第81-89页 |
6.1 零部件拆分 | 第81-82页 |
6.2 绘制装配方案图 | 第82-84页 |
6.3 装配文件的生成 | 第84-86页 |
6.3.1 装配关系文件的生成 | 第84-85页 |
6.3.2 装配矢量文件的生成 | 第85-86页 |
6.4 装配模型显示 | 第86-8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