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自我接纳概述 | 第13-16页 |
·自我接纳的概念 | 第13-14页 |
·自我接纳的测量 | 第14页 |
·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自我表露概述 | 第16-20页 |
·自我表露的概念 | 第16-17页 |
·自我表露的测量 | 第17-18页 |
·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自我接纳与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 | 第20页 |
·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概述 | 第20-22页 |
·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 第20-21页 |
·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 第21-22页 |
·自我接纳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 | 第22页 |
·问题提出 | 第22-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理论意义 | 第24页 |
·现实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2 研究一 师范新生自我接纳与自我表露的一般状况研究 | 第26-36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研究过程 | 第27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7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师范新生自我接纳的人口学特征 | 第27-29页 |
·师范新生自我表露的人口学特征 | 第29-32页 |
·讨论 | 第32-35页 |
·师范新生自我接纳的人口学差异 | 第32-33页 |
·师范新生自我接纳的人口学差异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师范新生自我接纳的调查研究结论 | 第35页 |
·师范新生自我表露的调查研究结论 | 第35-36页 |
3 研究二 师范新生自我接纳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 | 第36-39页 |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研究工具 | 第36页 |
·研究过程 | 第36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6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自我接纳与自我表露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师范新生自我表露对自我接纳的回归分析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研究结论 | 第38-39页 |
4 研究三 师范新生自我接纳的干预研究 | 第39-51页 |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39-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研究对象 | 第40页 |
·研究工具 | 第40-42页 |
·干预设计 | 第42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2页 |
·研究过程 | 第42-44页 |
·准备阶段 | 第42-43页 |
·干预过程 | 第43-44页 |
·评估 | 第44页 |
·团体干预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实验班和对照班自我接纳的变化 | 第44-45页 |
·实验班和对照班自我表露的变化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50页 |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4页 |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师范新生自我接纳的调查研究结果 | 第51页 |
·师范新生自我表露的调查研究结果 | 第51页 |
·师范新生自我接纳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 | 第51页 |
·团体干预研究结果 | 第51-52页 |
·建议 | 第52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2-53页 |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