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路线 | 第18-19页 |
2. 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9-37页 |
·路堑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路堑边坡自身因素 | 第19-20页 |
·自然因素 | 第20-21页 |
·人类等外界因素 | 第21页 |
·路堑边坡病害 | 第21-25页 |
·互通式古老滑坡病害 | 第22页 |
·高陡坡体地质病害 | 第22页 |
·结构面与连续面病害 | 第22-23页 |
·防护加固工程滞后病害 | 第23页 |
·锚固工程不及时病害 | 第23页 |
·坡底支挡病害 | 第23-24页 |
·支护范围不够病害 | 第24页 |
·持续暴雨入渗和冲刷病害 | 第24页 |
·设计缺陷或工程质量病害 | 第24-25页 |
·边坡支护类型 | 第25-28页 |
·工程支护 | 第25-27页 |
·植物防护 | 第27-28页 |
·边坡稳定性系数 | 第28-36页 |
·抗剪强度 | 第28页 |
·边坡稳定性系数定义 | 第28-29页 |
·边坡稳定性系数求解方法 | 第29-36页 |
·本章总结 | 第36-37页 |
3. 传递系数法及改进 | 第37-47页 |
·传递系数法 | 第37-39页 |
·强度储存法 | 第37-38页 |
·超载法 | 第38-39页 |
·超载法的累积式 | 第39页 |
·改进传递系数法 | 第39-41页 |
·改进的传递系数法的块条力学模型 | 第39-40页 |
·改进的传递系数法的求解公式推导 | 第40-41页 |
·水影响下的改进传递系数法 | 第41-44页 |
·静水压力下的传递系数法 | 第41-44页 |
·动水压力下的传递系数法 | 第44页 |
·改进传递系数法的可靠性 | 第44-46页 |
·本章总结 | 第46-47页 |
4. 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65页 |
·路堑边坡工程概况 | 第47页 |
·路堑边坡工程气象、水文、地形、地貌 | 第47-48页 |
·气象 | 第47页 |
·水文 | 第47页 |
·地形、地貌 | 第47-48页 |
·研究区域地质条件 | 第48-49页 |
·地层性质 | 第48页 |
·地质构造 | 第48页 |
·地震设防 | 第48页 |
·地下水 | 第48-49页 |
·FLAC 简介 | 第49-51页 |
·FLAC 概况 | 第49页 |
·FLAC3D原理 | 第49-51页 |
·FLAC 法计算过程 | 第51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模型说明 | 第51-53页 |
·路堑边坡开挖方案的确定 | 第53-54页 |
·路堑边坡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 | 第54-62页 |
·内摩擦角 | 第54-56页 |
·粘聚力 | 第56-58页 |
·坡度 | 第58-60页 |
·抗拉强度 | 第60-61页 |
·密度 | 第61页 |
·降水 | 第61-62页 |
·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分析 | 第62-63页 |
·敏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 第62-63页 |
·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 | 第63页 |
·本章总结 | 第63-65页 |
5. 边坡支护参数分析及优化 | 第65-79页 |
·开挖后稳定分析 | 第65-69页 |
·应变分析 | 第65-66页 |
·应力分析 | 第66-68页 |
·塑性区分析 | 第68页 |
·稳定性系数计算 | 第68-69页 |
·预应力锚杆支护的数值模拟 | 第69-73页 |
·锚杆的结构与分类 | 第69-70页 |
·预应力锚杆参数取值 | 第70-71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后期处理 | 第73页 |
·预应力锚杆参数优化 | 第73-78页 |
·预应力大小优化 | 第73-75页 |
·锚杆倾角优化 | 第75-76页 |
·锚杆长度优化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页 |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86页 |
附件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