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荷载作用下桩—土—结构相互作用桥梁桩基有限元分析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桥梁桩基础设计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17-27页 |
·土体本构关系 | 第17-19页 |
·土体本构关系分析 | 第17页 |
·土体本构关系模型 | 第17-19页 |
·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19-23页 |
·弹塑性理论 | 第19-20页 |
·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20-23页 |
·土体本构模型及其参数 | 第23-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有限元及动力响应分析 | 第27-37页 |
·有限元分析步骤 | 第27-28页 |
·动力方程的求解 | 第28-30页 |
·动力方程及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非线性动力方程组求解方法 | 第29-30页 |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30-36页 |
·静力法 | 第31页 |
·反应谱法 | 第31-33页 |
·动态时程分析法 | 第33-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地震荷载作用下桩—土—结构体系桩体性状分析 | 第37-60页 |
·ADIAN 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37-38页 |
·ADINA 软件特色 | 第37页 |
·常见问题在软件中的解决 | 第37-38页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8-41页 |
·有限元模型假定 | 第38-39页 |
·几何建模 | 第39页 |
·单元选择及划分 | 第39-40页 |
·边界条件及荷载 | 第40页 |
·土层及模型参数确定 | 第40页 |
·模型工况选择 | 第40-41页 |
·自重条件下土体沉降 | 第41-42页 |
·地震作用下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响应分析 | 第42-58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2-44页 |
·土体及桩沉降位移研究 | 第44-46页 |
·土体及桩侧摩阻力研究 | 第46-50页 |
·土体及桩有效应力研究 | 第50-53页 |
·桩顶面平均沉降位移动态时程研究 | 第53-55页 |
·桩入土深度相同时桩侧摩阻力动态时程研究 | 第55-56页 |
·桩顶面有效应力动态时程研究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工程实例分析 | 第60-70页 |
·工程概况 | 第60-61页 |
·工程地质特征 | 第61-64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61-62页 |
·场地地震效应 | 第62-63页 |
·主要技术参数 | 第63页 |
·下部结构设计施工要点 | 第63-64页 |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64-69页 |
·建立模型 | 第64-65页 |
·自重条件下沉降位移 | 第65-66页 |
·地震作用下桩—土—结构体系影响分析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