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庄子》内篇“游”之观念的跨文化阐释--以传统注疏与英语译介的经典个案分析比照为基础

致谢第1-4页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0页
 第二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一、《庄子》英译研究现状第10-12页
  二、“游”之观念研究现状第12-13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3-15页
  一、研究对象界定第13-14页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第14页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4-15页
 第四节 《庄子》内篇“游”之观念的文本梳理第15-19页
  一、“游”义的基本考证第15-16页
  二、“游”在《庄子》内篇中的出现统计第16-17页
  三、“游”在《庄子》内篇中的分布纵览第17-19页
第二章 庄子之“游”的传统阐释:以经典注疏为个案第19-34页
 第一节 《庄子》历代注疏梳理与选本依据第19-21页
 第二节 “适性”之“游”:郭象对“游”的阐释第21-25页
  一、郭象与《庄子注》第21-22页
  二、郭象论“游”:“适性”而“逍遥”第22-25页
   (一) “适性逍遥”:“游”的“有待”指向第22-23页
   (二) “安其天性”:“游”的用世指向第23-25页
 第三节 “至人”之“游”:支遁对“游”的阐释第25-29页
  一、支遁与其佛学背景下的庄学研究第25-26页
  二、“无欲”之“至人”:对郭象释义的反拨第26-27页
  三、“至人之心”的佛学意味第27-29页
 第四节 “顺理”之“游”:林希逸对“游”的阐释第29-34页
  一、理学阐释背景下的林希逸与《庄子口义》第29-30页
  二、以儒家之“夫子乐”释庄“逍遥”之“游”第30-31页
  三、以理学之“顺天理”释庄“游心”之“游”第31-34页
第三章 庄子之“游”的英语阐释:以经典译本为个案第34-52页
 第一节 《庄子》英译版本评述与选本依据第34-36页
 第二节 “Enjoyment”之“游”:理雅各的宗教性解读第36-41页
  一、理雅各与《庄子》第36-38页
   (一) 作为儒家研究者和传教士的理雅各第36页
   (二) 理雅各译本的阐释特征及其对概念译介的关注第36-38页
  二、“Enjoyment”:理雅各的翻译面貌第38-39页
  三、“宗教体验”式的“自得其乐”:理雅各的阐释面貌第39-41页
 第三节 “Free Wandering”之“游”:华兹生的文学性解读第41-45页
  一、华兹生的译介背景与其哲学观念翻译第41-42页
  二、“游”于“自由”:反叛性与浪漫性的表达第42-43页
  三、“Free Wandering”:无目的性和动态性的表达第43-45页
 第四节 “Soaring and Roaming”之“游”:吴光明的现象学解读第45-52页
  一、吴光明的阐释背景与《庄子》研究第45-47页
  二、“Soaring and Roaming”:“翱翔”而又“低徊”的往复之“游”第47-50页
   (一) 异化而深入的翻译阐释策略第48-49页
   (二) 异化还原的“陌生化”处理第49-50页
  三、往复之“游”:悖论性统一的深层意义机制第50-52页
   (一) “超越”与“回撤”的悖论性统一第50-51页
   (二) “严肃”与“轻松”的悖论性统一第51-52页
第四章 “游”之中英阐释的互识与互补第52-57页
 第一节 “游”之英语阐释与历代注疏的互识与互补第52-55页
  一、“游”之具象化呈现第53页
  二、“游”之意义拓展第53-54页
  三、“游”之意义深化第54-55页
 第二节 英译阐释方法的启示第55-57页
结语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 原文译文对照表第63-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夷坚志》道教故事文化内涵研究--以儒道融合与世俗化为中心
下一篇:以影视作品为内容的对外汉语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