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非连续短纤维增强乳化沥青碎石应力吸收层(FR-SAMI) | 第14-16页 |
·结构组成及施工工艺特点 | 第14-15页 |
·路用性能评价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工程实践 | 第16-18页 |
·试验研究 | 第18-21页 |
·国内外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21-22页 |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22-2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FIR-SAMI组成材料界面粘结吸附性能及优化选择 | 第26-56页 |
·组成材料及性能指标 | 第26-29页 |
·纤维 | 第26-28页 |
·乳化沥青 | 第28-29页 |
·纤维与乳化沥青粘结性能研究 | 第29-48页 |
·界面表面能 | 第30-39页 |
·网篮浸润吸附 | 第39-41页 |
·应变损失功能和原理 | 第41-48页 |
·纤维对乳化沥青特征官能团吸附性能研究 | 第48-52页 |
·红外光谱对特征官能团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不同纤维对乳化沥青基团选择性吸附 | 第49-52页 |
·提高纤维与沥青粘附稳定性方法 | 第52-54页 |
·纤维表面偶联浸润 | 第52-53页 |
·增强纤维细观表面特性 | 第53页 |
·纤维耦合与共聚节支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FR-SAMI中短纤维增强机理与抗裂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56-79页 |
·短纤维增强沥青作用机理 | 第56-60页 |
·应力传递理论 | 第56-59页 |
·混合理论下的弹性模量和强度预报 | 第59-60页 |
·抗裂性能的有限元近似计算模型 | 第60-65页 |
·断裂力学理论 | 第60-63页 |
·有限元模型构建和计算参数 | 第63-65页 |
·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 第65-70页 |
·半刚性基层开裂前后 | 第66-69页 |
·设置应力吸收层前后 | 第69-70页 |
·基于应力强度因子不同开裂模型下阻裂效果分析 | 第70-73页 |
·半刚性基层裂缝引起的沥青面层反射裂缝 | 第71页 |
·沥青面层Top-down裂缝引起的半刚性基层裂缝 | 第71-72页 |
·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对接裂缝 | 第72-73页 |
·抗裂性能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73-77页 |
·应力吸收层模量的影响 | 第74页 |
·应力吸收层厚度的影响 | 第74-75页 |
·半刚性基层裂缝宽度的影响 | 第75页 |
·沥青混合料加铺层厚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应力吸收层层间接触的影响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FR-SAMI断裂能试验研究 | 第79-105页 |
·材料的选择与试件成型 | 第79-84页 |
·材料的技术性质 | 第79-82页 |
·试件成型方式 | 第82-84页 |
·正交试验方法设计与材料配比 | 第84-87页 |
·相同材料不同因素水平下配比 | 第84-86页 |
·不同材料应力吸收层配比 | 第86-87页 |
·断裂能试验 | 第87-101页 |
·断裂的能量分析原理 | 第88-89页 |
·断裂能试验过程 | 第89-91页 |
·断裂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1-101页 |
·断裂参数的温度敏感性分析 | 第101-104页 |
·不同温度下三点弯曲断裂参数 | 第101-102页 |
·最大弯曲力与温度关联性 | 第102-103页 |
·最大挠度与温度的关联性 | 第103页 |
·断裂能与温度关联性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FR-SAMI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 第105-125页 |
·层间剪切试验 | 第105-110页 |
·剪切试件材料组成及成型方式 | 第105-106页 |
·层间剪切试验原理 | 第106页 |
·35°斜剪切测试过程 | 第106页 |
·剪切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0页 |
·层间拉拔粘结性能试验 | 第110-113页 |
·拉拔试件材料组成及成型方式 | 第110页 |
·层间粘结力试验原理 | 第110页 |
·拉拔试验测试过程 | 第110-111页 |
·粘结强度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3页 |
·竖向周期荷载下抗反射裂缝性能试验 | 第113-121页 |
·复合试件材料组成及成型方式 | 第114页 |
·抗反射裂缝性能评价方法 | 第114-115页 |
·改进车辙仪加载测试过程 | 第115页 |
·出现初期裂缝与贯穿裂缝作用次数分析 | 第115-121页 |
·纤维长度与质量差异化对分布均匀性影响试验 | 第121-123页 |
·差异化分析试验基本原理 | 第121页 |
·单元网格法试验过程 | 第121页 |
·基于统计参数的差异化分析 | 第121-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FR-SAMI复合路面裂缝发展与力学指标灰色关联度 | 第125-140页 |
·复合路面结构裂缝动态发展规律 | 第125-129页 |
·裂缝动态监控模型 | 第125页 |
·裂缝发展中应变瞬时突变值与时间周期 | 第125-129页 |
·裂缝发展与力学指标灰色关联度 | 第129-137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 | 第129-130页 |
·灰色关联度参数表征计算 | 第130-132页 |
·关联系数结果分析 | 第132-137页 |
·基于关联度的FR-SAMI设计指标选择 | 第137-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七章 FR-SAMI配合比设计与工程应用示例 | 第140-158页 |
·FR-SAMI配合比设计 | 第140-148页 |
·基于功能和原理半经验半理论方法 | 第140-145页 |
·基于抗裂性能与力学指标关联度试验方法 | 第145-148页 |
·FR-SAMI应用示例 | 第148-156页 |
·项目区基础资料调查 | 第148-149页 |
·配合比设计步骤 | 第149-152页 |
·施工控制要点 | 第152-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158-164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58-16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1-162页 |
·建议与今后研究方向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