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率统计的层状岩体裂隙特征分析及模拟--以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区为例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岩体的地质特征 | 第14-16页 |
·岩体概念 | 第14页 |
·岩体结构 | 第14-16页 |
·地质模型 | 第16页 |
§1.3 层状岩体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层状岩体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常用概率统计模型简介 | 第18-22页 |
·层状岩体的研究趋势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裂隙发育的几何特征 | 第25-36页 |
§2.1 结构面分类分级 | 第25-26页 |
·按地质成因分类 | 第25-26页 |
·按分布规模分级 | 第26页 |
§2.2 裂隙要素与野外测量方法 | 第26-28页 |
·测线法 | 第27页 |
·统计窗法 | 第27-28页 |
§2.3 裂隙产状与分组 | 第28-30页 |
·产状 | 第28-29页 |
·产状的概率统计模型 | 第29页 |
·裂隙分组 | 第29-30页 |
§2.4 裂隙其它特征值 | 第30-36页 |
·间距 | 第30-31页 |
·隙宽 | 第31-33页 |
·迹长 | 第33-36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6-45页 |
§3.1 锦屏一级水电站概况 | 第36页 |
§3.2 自然地理 | 第36-38页 |
·地形地貌 | 第36-37页 |
·气象水文 | 第37-38页 |
§3.3 地质背景 | 第38-42页 |
·地层岩性 | 第38-40页 |
·构造演变 | 第40-41页 |
·岩体结构特征 | 第41-42页 |
§3.4 水文地质概况 | 第42-44页 |
·左岸裂隙含水系统与水流系统 | 第42-43页 |
·右岸裂隙含水系统与水流系统 | 第43-44页 |
·系统的补、径、排 | 第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研究区裂隙几何特征统计分析 | 第45-64页 |
§4.1 裂隙产状统计分析 | 第45-51页 |
·极密度图及裂隙分组统计 | 第45-49页 |
·优势裂隙组产状分布拟合 | 第49-50页 |
·研究区优势裂隙组拟合模型及其特征参数 | 第50-51页 |
§4.2 裂隙间距的分布模型 | 第51-57页 |
·优势裂隙组间距数据的分布拟合 | 第51-52页 |
·隙间距的箱线图分析法 | 第52-55页 |
·隙间距分布参数统计结果 | 第55-57页 |
§4.3 裂隙隙宽统计分析 | 第57-60页 |
·隙宽数据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模型 | 第57-58页 |
·研究区裂隙隙宽描述 | 第58-59页 |
·隙宽的灰色属性探讨 | 第59-60页 |
§4.4 裂隙迹长统计拟合 | 第60-62页 |
·平均迹长的估计方法 | 第60-61页 |
·各优势裂隙组迹长的拟合模型 | 第61页 |
·各优势裂隙组平均迹长估算结果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裂隙离散网络模拟与可视化 | 第64-88页 |
§5.1 模型的假定 | 第64-65页 |
§5.2 离散模型的模拟技术 | 第65-67页 |
·基本思想及生成法则 | 第65-66页 |
·软件简介及生成步骤 | 第66-67页 |
§5.3 离散网络的生成及分析 | 第67-87页 |
·模型参数 | 第67-70页 |
·离散模型前人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模型的生成与可视化 | 第71-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及讨论 | 第88-91页 |
§6.1 结论 | 第88-90页 |
§6.2 讨论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