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车辆振动报警原因及安全稳定裕度调控技术对策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5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轨道客车动力学稳定性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3-32页 |
·等效锥度概念 | 第13-20页 |
(一) 轮对蛇行运动 | 第13-15页 |
(二) 等效锥度与有效锥度 | 第15-16页 |
(三) 3种典型等效锥度算法 | 第16-17页 |
(四) 等效锥度与轨道车辆运用经济性 | 第17-19页 |
(五) 轮对服役安全性 | 第19-20页 |
·轮轨磨耗敏感性 | 第20-27页 |
(一) 高速转向架悬挂高阻抗 | 第20-21页 |
(二) 横向非保守系统及其临界速度 | 第21-24页 |
(三) 走形安全评估 | 第24页 |
(四) 正常与有害磨耗踏面 | 第24-27页 |
(五) 轮轨磨耗被动控制常见方法 | 第27页 |
·转向架稳定裕度影响因素 | 第27-31页 |
(一) 轮对定位刚度 | 第27-30页 |
(二) 抗蛇行减振机制 | 第30-31页 |
·高速转向架的5大技术创新 | 第31-32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可行性 | 第32-34页 |
·主要任务及难点 | 第32-33页 |
·研究方案及可行性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二章 高铁车辆安全稳定裕度及其相关基础理论 | 第35-56页 |
·轨道客车稳定性内涵 | 第35-41页 |
·动态行为安全评价指标 | 第35-38页 |
(一) 车轴横向力 | 第35-36页 |
(二) 转向架构架横向加速度 | 第36-37页 |
(三) 运行平稳性 | 第37-38页 |
·基于统计特征的数据处理方法 | 第38-41页 |
(一) 滤波技术 | 第38-39页 |
(二) 随机数据处理的“3σ准则” | 第39-40页 |
(三) 频谱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安全稳定裕度验证 | 第41-45页 |
·等效线性化轮轨接触单元 | 第41-43页 |
·根轨迹法 | 第43-45页 |
·抗蛇行频带吸能新理论 | 第45-55页 |
·抗蛇行减振器模型 | 第45-47页 |
(一) Maxwell模型 | 第45-46页 |
(二) 抗蛇行频响特性分析 | 第46-47页 |
·抗蛇行减振器3大功能重新定位 | 第47-48页 |
·抗蛇行动态刚度非线性 | 第48-50页 |
(一) 抗蛇行减振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48-49页 |
(二) 技术实现局限性 | 第49-50页 |
·抗蛇行串联刚度判定准则 | 第50-51页 |
·抗蛇行软约束调控及其技术优势 | 第51-55页 |
(一) 高速晃车现象 | 第51-52页 |
(二) 长编转向架现场调控 | 第52-53页 |
(三) 抗蛇行软约束技术优势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振动报警典型案列分析 | 第56-74页 |
·仿真模型建立 | 第56-58页 |
·CRH3动车组简介 | 第56页 |
·仿真动车组模型的组装 | 第56-58页 |
·振动报警故障试验分析 | 第58-65页 |
·拖车构架横向颤振 | 第58-63页 |
·拖车构架横向加速度过大估算 | 第63-65页 |
·下凹型磨耗踏面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第65-68页 |
·原始配置转向架商业速度空间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高速转向架参数优配及其经济速度 | 第74-88页 |
·转向架参数配置及稳定性态 | 第74-77页 |
·动车转向架非线性稳定性 | 第74页 |
·基于ICE3转向架的参数优配 | 第74-77页 |
·转向架走行部动态行为安全验证 | 第77-85页 |
·直线工况 | 第79-81页 |
·曲线工况 | 第81-85页 |
·转向架参数优配后的商业速度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附录A 直线工况仿真数据 | 第93-97页 |
附录B 曲线工况仿真数据 | 第97-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