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脆性突变体nbc(t)主要特性观察和基因定位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植物细胞壁 | 第11-12页 |
·纤维素研究进展 | 第11页 |
·木质素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水稻脆性突变体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脆茎水稻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脆茎水稻 | 第12页 |
·脆茎水稻的获得 | 第12页 |
·脆茎水稻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 第12-13页 |
·脆茎水稻的特性 | 第13-15页 |
·优点 | 第13页 |
·缺点 | 第13-15页 |
·应用前景 | 第15页 |
·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应用 | 第15-19页 |
·分子标记的概念 | 第15页 |
·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15-16页 |
·以southern杂交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 第15页 |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 第15-16页 |
·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6-19页 |
·构建遗传图谱,进行基因定位 | 第16-17页 |
·鉴定作物品种的纯度和真实性 | 第17页 |
·核心种质的构建与鉴定 | 第17-18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8页 |
·标记辅助育种 | 第18-19页 |
·基因定位技术 | 第19-23页 |
·作图群体的建立 | 第19-21页 |
·亲本的选配 | 第19-20页 |
·分离群体类型的选择 | 第20-21页 |
·群体大小的确定 | 第21页 |
·图谱构建 | 第21-22页 |
·定位方法 | 第22-23页 |
·质量性状定位法 | 第22页 |
·数量性状定位法 | 第22-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农艺性状及稻米品质分析材料 | 第24页 |
·茎秆强度测定、细胞学观察及成分测定材料 | 第24页 |
·遗传分析材料 | 第24页 |
·初步定位材料 | 第24-2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5-33页 |
·农艺性状考察及稻米品质分析 | 第25页 |
·茎秆强度测定 | 第25-26页 |
·抗张力测定 | 第25页 |
·抗折力测定 | 第25-26页 |
·石蜡切片技术 | 第26页 |
·茎秆成分测定 | 第26-29页 |
·茎秆中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等成分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提取液中六碳糖,五碳糖的测定 | 第27-29页 |
·六碳糖的测定 | 第27-28页 |
·五碳糖的测定 | 第28页 |
·糖醛酸的测定 | 第28-29页 |
·水稻木质素及灰分的测定过程 | 第29页 |
·群体构建及性状考察 | 第29-30页 |
·图谱构建群体 | 第29-30页 |
·初步定位群体 | 第30页 |
·基因初步定位 | 第30-33页 |
·DNA提取方法 | 第30-31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31-32页 |
·标记的开发 | 第32页 |
·基因定位 | 第32-3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突变体来源 | 第33页 |
·突变体表型 | 第33页 |
·农艺性状及稻米品质分析 | 第33-37页 |
·突变体机械强度测定结果 | 第37-38页 |
·细胞学观察及成分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脆性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9-40页 |
·脆性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40-43页 |
5 讨论 | 第43-46页 |
·影响植物机械强度的可能原因 | 第43页 |
·脆茎水稻nbc(t)与其它脆性突变体的比较 | 第43页 |
·脆茎水稻nbc(t)研究对农业应用的重要意义 | 第43-44页 |
·脆茎水稻nbc(t)具有配制优良组合的潜力 | 第43-44页 |
·谷草两用 | 第44页 |
·生物能源 | 第44页 |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 第44-46页 |
6 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 第46-48页 |
·群体表型偏分离的原因 | 第46页 |
·对脆性性状的考察 | 第46页 |
·两个显性基因共同控制的定位思路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60页 |
附录1 脆茎水稻与非脆茎水稻农艺性状考察结果 | 第60-64页 |
附录2 脆茎水稻与非脆茎水稻稻米品质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附录3 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茎秆强度测定结果 | 第65页 |
附录4 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茎秆成分测定结果 | 第65-66页 |
附录5 纤维素/木质素测定试剂配方 | 第66页 |
附录6 SSR常用试剂配方表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