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夏玉米花后叶片光合衰老的调控技术途径及其产量效应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1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20页
     ·叶片衰老的一般规律研究第15-16页
     ·叶片衰老的调控机制第16-18页
     ·栽培措施与衰老第18-20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不同栽培措施对玉米花后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第21-34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1-23页
     ·试验地自然环境情况与气候条件第21-22页
     ·试验设计第22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2-23页
   ·结果与分析第23-32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花后叶片光合衰老变化的影响第23-27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花后叶片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的影响第27-29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花后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29-30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花后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30-32页
   ·本章小结第32-34页
     ·花后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第32页
     ·密度对花后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第32页
     ·品种对花后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第32-33页
     ·深松对花后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第33-34页
第三章 不同栽培措施对花后叶片C、N含量的影响第34-40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5页
     ·试验材料第34页
     ·测定项目及指标第34-35页
     ·数据处理第35页
   ·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花后叶片碳水化合物的影响第35-38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花后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第38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花后叶片C/N含量的影响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花后叶片中碳氮含量的变化第39页
     ·密度对花后叶片碳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第39页
     ·品种对花后叶片碳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第39页
     ·深松对花后叶片碳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第39-40页
第四章 不同栽培调控措施对群体冠层光合性能参数的影响第40-46页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试验材料第40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40页
     ·数据分析第40-41页
   ·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于群体生物量的影响第41-42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收获指数的影响第42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群体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影响第42-43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群体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的影响第43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群体光合势的影响第43-44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平均群体净同化率(MNAR)的影响第44页
   ·本章小结第44-46页
     ·密度对群体冠层光合性能参数的影响第44页
     ·品种对群体冠层光合性能参数的影响第44-45页
     ·深松对群体冠层光合性能参数的影响第45-46页
第五章 不同栽培调控措施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46-51页
   ·材料与方法第46页
     ·试验材料第46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不同栽培措施产量与产量构成之间的比较第46-49页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第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49页
     ·品种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49-50页
     ·深松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50-51页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第51-56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花后叶片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第51-52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花后叶片C、N含量的调控效应第52-53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冠层光合性能的调控效应第53-54页
   ·不同栽培措施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4页
致谢第64-65页
作者简历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密度大豆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异黄酮主要组分QTL定位
下一篇:甜高粱SAI-1基因全长克隆及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