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异黄酮的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大豆异黄酮主要组分及性质 | 第14页 |
·异黄酮的合成途径和关键酶 | 第14页 |
·异黄酮的主要生理功能 | 第14-15页 |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检测方法 | 第15页 |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传统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6页 |
·大豆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6-17页 |
·大豆异黄酮 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大豆异黄酮的 QTL 定位研究 | 第17-19页 |
·QTL 定位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关联作图 | 第19-20页 |
·关联分析的方法 | 第19页 |
·关联分析与传统 QTL 作图的比较 | 第19-20页 |
·关联分析在大豆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大豆种质异黄酮主要组分含量的预测与评价 | 第21-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试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 第21页 |
·大豆植株农艺性状调查 | 第21-22页 |
·大豆品质性状的鉴定 | 第22页 |
·多元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大豆异黄酮标准样品与籽粒中异黄酮的 HPLC 检测 | 第23-24页 |
·大豆品种籽粒中异黄酮各组分含量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24-25页 |
·大豆品种异黄酮各组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27页 |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与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页 |
·大豆种质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27-30页 |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预测异黄酮含量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大豆籽粒异黄酮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 | 第32页 |
·遗传因素是影响异黄酮含量的主要因素 | 第32页 |
·大豆异黄酮各组分的积累相辅相成 | 第32-33页 |
·株高和亚麻酸可以预测大豆异黄酮含量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高密度大豆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异黄酮主要组分 QTL 定位 | 第34-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试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 第34页 |
·大豆叶片 DNA 提取 | 第34页 |
·SSR 标记的基因型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SLAF 标记的检测与分析 | 第35页 |
·大豆籽粒异黄酮的提取与检测 | 第35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大豆籽粒异黄酮各组分含量的表型分析 | 第36-37页 |
·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7-40页 |
·大豆异黄酮主要组分的 QTL 定位分析 | 第40-45页 |
·讨论 | 第45-48页 |
·利用图谱 A 定位到的大豆异黄酮 QTL 标记区间的比较 | 第45-47页 |
·利用图谱 B 定位到的大豆异黄酮 QTL 标记区间的比较 | 第47-48页 |
·两张图谱 QTL 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大豆自然群体的异黄酮主要组分关联分析 | 第49-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试验方法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种质材料中异黄酮组分含量的表型分析 | 第49-50页 |
·湖北广西试验点种质材料的群体结构分析 | 第50-51页 |
·关联分析的结果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异黄酮主要组分关联分析的重要标记位点 | 第53-54页 |
·关联分析与 RIL 群体连锁分析的比较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附录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