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社区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一. 导论 | 第10-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 失地农民的相关理论 | 第11页 |
2. 社会融入和社会适应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 核心概念 | 第13-15页 |
1. 失地农民 | 第13页 |
2. 社区融入 | 第13-14页 |
3. 社会工作 | 第14-15页 |
二. 失地农民社区融入介入的必要性 | 第15-22页 |
(一) 经济方面 | 第15-17页 |
1. 城市就业困难 | 第15-16页 |
2. 生活成本提高 | 第16-17页 |
(二) 社会方面 | 第17-19页 |
1. 生活方式适应困难 | 第17页 |
2. 社会交往单一 | 第17-18页 |
3. 社区参与度不高 | 第18-19页 |
(三) 心理层面 | 第19-22页 |
1. 身份认同感缺失 | 第19-20页 |
2. 归属感丧失 | 第20页 |
3. 自尊感缺失 | 第20-22页 |
三. 影响失地农民社区融入的因素 | 第22-25页 |
(一) 土地补偿方式单一 | 第22页 |
(二) 就业培训缺乏 | 第22-23页 |
(三) 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了解度较低 | 第23页 |
(四) 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活动组织技能缺乏 | 第23-24页 |
(五) 社区工作服务的内容和活动范围相对狭窄 | 第24-25页 |
四. 失地农民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与内容 | 第25-33页 |
(一) 社区工作 | 第25-29页 |
1. 社区工作介入内容 | 第25-27页 |
2. 社区工作关系建立及介入技巧 | 第27-29页 |
(二) 小组工作 | 第29-30页 |
1. 小组工作的介入类型 | 第29页 |
2. 小组工作者的角色及技巧 | 第29-30页 |
3. “友爱之家”小组工作计划书(见附录) | 第30页 |
(三) 个案工作 | 第30-33页 |
1. 个案工作的介入形式 | 第31页 |
2. 个案工作介入的基本技巧 | 第31-33页 |
五. 促进失地农民社区融入的思考和建议 | 第33-38页 |
(一) 宏观层面: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 第33-35页 |
1.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 第33-34页 |
2. 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 | 第34-35页 |
(二) 微观层面:社区平台建设 | 第35-38页 |
1. 多种方式加强宣传,促进居民的参与和配合 | 第35页 |
2. 吸收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完善社区服务队伍 | 第35-36页 |
3. 扩大服务范围,提升社区活动质量 | 第36页 |
4. 立足社区内外资源,发掘社区发展潜质 | 第36页 |
5. 营造良好社区氛围,增强居民社区归属感 | 第36-37页 |
6. 促进居民社区参与,培养居民主人翁意识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