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序言 | 第9-11页 |
一、 海派文学背景下的比较谈 | 第11-29页 |
(一)、不一样的上海写作 | 第12-16页 |
1、 上海的本地书写者 | 第12-14页 |
2、 上海的积极融入者 | 第14-16页 |
(二)、从婚姻到爱情 女性的勇敢出走之路 | 第16-22页 |
1、 在家庭式封闭空间中挣扎的女性 | 第16-19页 |
2、 在社会化大都市的开放空间里勇敢生存的女性 | 第19-22页 |
(三)、发现日常生活从逃离虚无到审美现实 | 第22-29页 |
1、 逃离人生的虚无感 | 第23-25页 |
2、 根植于现实的日常审美 | 第25-29页 |
二、 王安忆的个性化创作道路 | 第29-40页 |
(一)、初步探索展开革命式批判 | 第29-31页 |
(二)、浮出地表弘扬“五四”式批判 | 第31-35页 |
(三)、深化发展融入“悲天悯人”式的批判 | 第35-40页 |
三、 同一影响源下的创作相似论 | 第40-57页 |
(一)、古典小说《红楼梦》 | 第40-49页 |
1、 美学追求上的“雅” | 第41-44页 |
2、 作品中渗透的宿命感 | 第44-47页 |
3、 市民精神的彰显 | 第47-49页 |
(二)、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 | 第49-57页 |
1、 意象 | 第49-52页 |
2、 心理分析 | 第52-57页 |
四、 “我不像张爱玲”——影响的焦虑下王安忆的自我澄清 | 第57-68页 |
(一)、世界观 | 第58-60页 |
(二)、时代 | 第60-63页 |
(三)、情感范围 | 第63-66页 |
(四)、影响的焦虑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