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32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 社会阶层 | 第11页 |
2. 大学生人际交往 | 第11-12页 |
3. 弱势阶层 | 第12页 |
4. 中间阶层 | 第12-13页 |
5. 优裕阶层 | 第13页 |
(三) 相关文献的综述 | 第13-23页 |
1.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研究 | 第13-16页 |
2. 关于社会阶层的研究 | 第16-19页 |
3. 关于社会阶层与人际交往的研究 | 第19-22页 |
4. 当前研究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四)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五) 研究的方法、过程及样本 | 第24-3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 研究过程 | 第25页 |
3. 样本情况 | 第25-32页 |
一、大学生对交往对象的条件认知 | 第32-40页 |
(一) “相似的”和“互相帮忙的”: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 | 第32-34页 |
(二) “真诚”和“心善”:人际交往的基础 | 第34-35页 |
(三) “差序格局”:交往对象的选择 | 第35-37页 |
(四) “幽默”和“亲切”:这样的老师我喜欢 | 第37-40页 |
二、弱势阶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 | 第40-49页 |
(一) “自悲自怜的男生” | 第40-43页 |
1. “我是一个闷骚男” | 第40-41页 |
2. “奖学金风波”:好友形同陌路 | 第41-42页 |
3. “我对有钱人有偏见” | 第42-43页 |
(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第43-45页 |
1. “我们很相似” | 第43页 |
2. “她对钱太计较了,为一块钱不值” | 第43-44页 |
3. “我们的思想观念不同,不会走的太近” | 第44-45页 |
(三) “大大咧咧的假小子” | 第45-47页 |
1. “跟女生交往,你要多一个心眼” | 第45-46页 |
2. “不可控制的声音”:打呼噜PK床板声 | 第46-47页 |
3. “我们不是一路人”:自觉的就远了 | 第47页 |
(四) 解读与反思 | 第47-49页 |
三、中间阶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 | 第49-59页 |
(一) “豪爽与偏见” | 第49-52页 |
1. “我的性格比较豪放” | 第49页 |
2. “遭遇‘第三者’ | 第49-50页 |
3. “文化冲突”:生孩子多好?还是少好? | 第50-51页 |
4. “形影不离的‘三剑客’ | 第51-52页 |
(二) “独立与危机感” | 第52-55页 |
1. “做人要有主见” | 第52-53页 |
2.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附” | 第53页 |
3. “我是一个慢热型的人” | 第53-55页 |
(三) “交换与戒备” | 第55-57页 |
1. “我崇尚礼尚往来” | 第55-56页 |
2. “防人之心不可无” | 第56页 |
3. “难道你之前不知道吗?” | 第56-57页 |
(四) 解读与反思 | 第57-59页 |
四、优裕阶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 | 第59-67页 |
(一) “包容与对抗” | 第59-61页 |
1. “选择包容” | 第59页 |
2. “鱼尾风波” | 第59-60页 |
3. “同一屋檐下,相煎何太急!” | 第60-61页 |
(二) “虚荣与嫉妒” | 第61-63页 |
1. “平等待人” | 第61-62页 |
2. “虚荣心” | 第62页 |
3. “嫉妒感” | 第62-63页 |
(三) “老大的责任” | 第63-65页 |
1. “家族利益的牺牲品” | 第63-64页 |
2. “好友的背叛” | 第64页 |
3. “那个人太懒散了” | 第64-65页 |
(四) 解读与反思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注释 | 第68-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学生访谈提纲 | 第77-78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 | 第78-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