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刑法论文

德国刑法学中的犯罪事实支配理论研究

内容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8页
引言第18-26页
第一章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发展史第26-60页
 第一节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的初步发展第26-40页
  一、"犯罪事实支配"概念的发展第26-30页
  二、Welzel的创建与发展第30-32页
  三、同时代其他学者的改造第32-36页
  四、笔者评析第36-40页
 第二节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现代展开第40-44页
  一、Roxin现实的犯罪事实支配理论第41-42页
  二、Schunemann规范的犯罪事实支配理论第42-43页
  三、笔者评析第43-44页
 第三节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在德国判例中之发展第44-60页
  一、对极端主观理论的限制第45-50页
  二、与主观理论的综合考量第50-54页
  三、本文观点第54-60页
第二章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本体论第60-104页
 第一节 犯罪事实支配之概念第60-63页
  一、三种不同的概念界定模式第61-62页
  二、犯罪事实支配是开放的概念第62-63页
 第二节 犯罪事实支配之类型第63-93页
  一、行为支配第64-67页
  二、意思支配第67-85页
  三、功能性支配第85-87页
  四、笔者评析第87-93页
 第三节 犯罪事实支配内容确定之评析第93-100页
  一、对犯罪过程和结果起决定性影响第93-95页
  二、促成和阻止能力第95-96页
  三、行为力量第96-97页
  四、意志从属第97-98页
  五、犯罪事实支配意志和正犯感觉第98-100页
 第四节 犯罪事实支配之结构第100-104页
  一、存在论和目的论考察方法的综合第100-102页
  二、描述性概念和规范性概念的综合第102-104页
第三章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关系论第104-140页
 第一节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与犯罪论体系第104-113页
  一、正犯的体系定位第104-107页
  二、犯罪事实支配属于构成要件不法问题第107-109页
  三、犯罪事实支配与故意的体系地位第109-111页
  四、证成犯罪事实支配的"罪责要素"是不法问题第111-113页
 第二节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与其他区分学说第113-123页
  一、先前区分学说之介评第114-116页
  二、先前区分学说之意义第116-117页
  三、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独立价值第117-118页
  四、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与我国的共同犯罪主客观统一说第118-123页
 第三节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与特殊的主客观构成要素第123-140页
  一、观点之争第124-126页
  二、规范的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不可取第126-131页
  三、犯罪事实支配并非证成义务犯的要素之一第131-133页
  四、犯罪事实支配与无身份的故意工具第133-137页
  五、犯罪事实支配与无目的的故意工具第137-140页
第四章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适用论第140-186页
 第一节 间接正犯中之适用第140-162页
  一、间接正犯的正犯性根据第140-155页
  二、间接正犯的范围第155-162页
 第二节 共同正犯中之适用第162-178页
  一、共同正犯的性质第162-166页
  二、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第166-170页
  三、共同正犯的特殊形态第170-174页
  四、共同正犯的处罚原则第174-178页
 第三节 组织犯中之适用第178-186页
  一、组织犯的实质第179-181页
  二、组织犯的存在范围第181-184页
  三、组织犯的处罚原则第184-186页
结语第186-18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88-198页
德文缩略语对照表第198-199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99-200页
后记第200-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社会死刑观念实证研究
下一篇:董事注意义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