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艺术史论文

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纲要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绪论第11-22页
 第一节 中国电影史学史的提出与研究的程序第11-13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3-17页
 第三节 求真与致用的历史学——整体研究思路与章节构成第17-22页
上篇 跋涉的起点:中国电影史学史学科理论的建构第22-61页
 第一章 历史学的视野第22-48页
  第一节 关键坐标:史学、史料、历史、历史学第22-27页
  第二节 史学分支学科第27-28页
  第三节 中国史学史学科理论的创立与发展第28-41页
   一 从梁启超到白寿彝第28-37页
   二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的创立第37-41页
  第四节 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式对其它专门史学史的影响第41-48页
 第二章 交叉学科及其实现:中国电影史学史第48-61页
  第一节 历史学与电影学交互视野下的电影历史学概念阵列第48-56页
   一 电影历史学与电影史学第48-49页
   二 电影史学的内在构成第49-52页
   三 电影史学的分支学科第52-54页
   四 对电影史学史的前瞻性思考第54-56页
  第二节 中国电影史学史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56-57页
  第三节 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的意义第57-59页
  第四节 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的方法第59-61页
下篇 历史的回眸:中国电影史学五十年(1914-1963)第61-123页
 第三章 史学滥觞:《中国最新活动影戏段落史》(1914)第61-74页
  第一节 突破的期待——时代社会与文化第61-63页
  第二节 《中国最新活动影戏段落史》的内容第63-66页
  第三节 《中国最新活动影戏段落史》的史学内在结构特征第66-72页
   一 电影史编撰学上的特征第66-68页
   二 带“记注”性质的电影历史文献第68-69页
   三 电影史学思想的呈现第69-72页
  第四节 复合驱力推动下史学特征的形成第72-74页
 第四章 花开两朵:中西史学范式的两大路标(1915——1927)第74-96页
  第一节 程树仁:《中华影业年鉴》——西方史学研究范式的引入第74-88页
   一 对立反复的拉锯——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第74-75页
   二 程树仁与《中华影业年鉴》作为历史著作的历史品性第75-78页
   三 《中华影业年鉴》的电影史学特征第78-86页
   四 《中华影业年鉴》的史学价值与地位第86-87页
   五 复合驱力推动下史学特征的形成与演变第87-88页
  第二节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中国传统史述范式的迁延与回响第88-96页
   一 《中国影戏大观》的栏目设置与内容第88-89页
   二 纪传体的编撰形式第89-92页
   三 开电影历史文学之先河第92-93页
   四 史学思想的呈现第93-94页
   五 复合驱力推动下史学特征的形成第94-96页
 第五章 独表一枝:向西方史学近代化发展的路径迈进(1928——1937)第96-115页
  第一节 文化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广泛影响第96-97页
  第二节 “年鉴”范式的改变:《中国电影年鉴(1934)》第97-99页
  第三节 谷剑尘与《中国电影发达史》第99-105页
   一 《中国电影发达史》的内容和编撰学特征第99-102页
   二 电影历史文献学特征第102-103页
   三 电影史学思想第103-105页
   四 内外复合驱力下史学特征的实现第105页
  第四节 研究态度决定学术品质:《电影发达史》的教训第105-109页
  第五节 西方史学思想的引入:唯物史观指引下的《现代中国电影史略》第109-115页
   一 郑君里的电影史学思想:从综合电影观到复合驱力电影史观第109-112页
   二 电影历史文献学、电影史编撰学特征第112-113页
   三 复合驱力推动下史学特征的形成第113-115页
 第六章 新范式的建立:作为里程碑的《中国电影发展史》(1937——1963)第115-123页
  第一节 背景与标尺:普通历史学视野下的乔治.萨杜尔第115-119页
   一 背景:西方历史学的沿革第115-116页
   二 新的标尺:乔治.萨杜尔的电影史研究第116-119页
  第二节 电影史的新范式:《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史学特征及其形成第119-123页
结语:后续史学趋势——续写、延续、调整与多元化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2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戏曲现代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研究1949-2009
下一篇:陶瓷艺术的生态学研究--以环境陶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