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12-25页 |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古典文学中《诗经》接受的基因 | 第26-51页 |
第一节 《诗经》的纵向接受 | 第26-39页 |
一、 先秦—《诗经》接受滥觞时期 | 第28-33页 |
1. 先秦引诗 | 第28-29页 |
2. 先秦观诗 | 第29-30页 |
3. 先秦论诗 | 第30-33页 |
二、 汉代—经学阐释的第一座高峰 | 第33-35页 |
三、 魏晋南北朝—《诗经》文学接受的开启 | 第35-38页 |
1. 建安风骨与《诗经》接受 | 第35-37页 |
2. 刘勰的宗经观念 | 第37-38页 |
四、 隋唐—寄兴复古的高潮期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元白《诗经》接受的审美经验 | 第39-43页 |
一、 元稹—凄苦童年,坎坷人生路 | 第39-41页 |
二、 白居易—少经贫贱,乐天知命我无忧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元白《诗经》接受的社会背景 | 第43-46页 |
一、 唐朝国家教育与《诗经》 | 第43-45页 |
二、 复古之风与《诗经》接受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元白对《诗经》接受的创新与独特地位 | 第46-51页 |
第三章 元白对《诗经》主观层面的接受 | 第51-97页 |
第一节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与《诗经》“风雅”精神 | 第51-62页 |
一、 《诗经》“风雅”精神内涵 | 第51-53页 |
二、 唐儒“致君尧舜”与《诗经》接受 | 第53-56页 |
三、 元白追逐风雅的宗经情怀 | 第56-62页 |
1. 元白忠实的宗经思想 | 第57-60页 |
2. 元白坚持的采诗思想 | 第60-62页 |
第二节 元白诗歌形式上对《诗经》的接受 | 第62-84页 |
一、 大量出自《诗经》的用典 | 第62-80页 |
二、 元白乐府对《诗经》的模仿 | 第80-84页 |
第三节 元白诗歌艺术特色之于《诗经》接受 | 第84-97页 |
一、 “饱闻政失,熟视民病”—崇尚《诗经》的写实之风.. | 第84-87页 |
二、 “立本导源,裨补时阙”——蹈袭《诗经》的讽谕精神 | 第87-90页 |
三、 “风雅比兴,未著空文”——标举《诗经》的比兴之韵 | 第90-93页 |
四、 “辞质言直,轻俗晓白”——崇尚通俗的炼词择句 | 第93-97页 |
第四章 元白对《诗经》的客观接受 | 第97-124页 |
第一节 元白诗歌对《诗经》视域的接受 | 第97-101页 |
第二节 元白唱和诗与诗言志传统的拓展 | 第101-104页 |
第三节 元白对《诗经》的情感接受 | 第104-109页 |
第四节 元白对《诗经》叙述视角的接受 | 第109-111页 |
第五节 元白诗叠词技巧对《诗经》的传承 | 第111-121页 |
第六节 元白诗歌赋化现象 | 第121-124页 |
第五章 元稹白居易对《诗经》接受的横向比较 | 第124-132页 |
第一节 关注现实的共同特质 | 第124-126页 |
第二节 元直白俗—情与义的二维接受 | 第126-128页 |
第三节 型与意—元白乐府宗经的差异接受 | 第128-132页 |
第六章 元白在《诗经》接受基础上的创新 | 第132-140页 |
第一节 元稹诗歌与《莺莺传》 | 第132-134页 |
第二节 白居易闲适诗情怀 | 第134-136页 |
第三节 元白叙事诗发展 | 第136-140页 |
结论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4页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4-155页 |
导师简介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