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5页 |
(四)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 大众文化的内涵及在中国的发展条件 | 第17-25页 |
(一) 文化的内涵 | 第17-19页 |
1. 文化一词的中西来源 | 第17页 |
2. 文化内涵的多元化理解 | 第17-18页 |
3. 本文对文化的理解 | 第18-19页 |
(二) 大众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19-22页 |
1. 大众与大众文化的概念厘定 | 第19-20页 |
2. 大众文化的特征 | 第20-22页 |
(三) 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殊异 | 第22-23页 |
1. 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 | 第22-23页 |
2. 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 | 第23页 |
3. 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 第23页 |
(四)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条件 | 第23-25页 |
二、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及特征 | 第25-29页 |
(一) 价值观的概念及本质 | 第25-26页 |
1. 价值观的概念厘定 | 第25页 |
2. 价值观的本质 | 第25-26页 |
(二)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 第26-27页 |
(三)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 第27-29页 |
1. 价值主体自我化 | 第27-28页 |
2. 价值标准实用化 | 第28页 |
3. 价值观念多元化 | 第28-29页 |
三、 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 第29-40页 |
(一) 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 第29-32页 |
1. 满足了大学生的自我需求 | 第29-30页 |
2. 提供了更多的价值参照 | 第30页 |
3. 转变了传统的价值取向 | 第30-31页 |
4. 促进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 第31-32页 |
(二) 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 第32-40页 |
1. 政治价值观——政治意识淡化 | 第32-34页 |
2. 道德价值观——道德沉沦化 | 第34-36页 |
3. 人生价值观——人生享乐化 | 第36-38页 |
4. 审美价值观——审美世俗化 | 第38-40页 |
四、 大众文化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策 | 第40-51页 |
(一) 政府: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 | 第40-42页 |
1.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我国大众文化建设 | 第40-41页 |
2. 规范大众文化的社会环境 | 第41页 |
3. 积极鼓励大众文化参与国际竞争 | 第41-42页 |
4. 规范和改善大众传播的内容 | 第42页 |
(二) 学校:优化价值观教育环境 | 第42-47页 |
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42-43页 |
2. 把握大众文化的生活性,加强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 第43-44页 |
3. 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正确看待大众文化 | 第44-45页 |
4. 结合大众文化的形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 第45页 |
5.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 第45-46页 |
6. 加强网络媒体的教育引导作用 | 第46-47页 |
(三) 学生自身:进行自我教育和锻炼 | 第47-51页 |
1. 利用大众文化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 第48页 |
2.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 | 第48-49页 |
3. 制定合理的生活计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第49-50页 |
4.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面对迎接挑战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