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etSLab桥梁结构远程协同拟动力试验平台开发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插图索引 | 第11-14页 |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30页 |
| ·概述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远程协同结构试验研究现状 | 第17-28页 |
| ·美国 NEES 计划 | 第18-20页 |
| ·韩国和日本的远程试验网络 | 第20-21页 |
| ·减轻地震风险的欧洲网络 | 第21-22页 |
| ·台湾的 ISEE 平台 | 第22-25页 |
| ·国际跨平台交流 | 第25-26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 第2章 网络化结构实验室 NetSLab | 第30-46页 |
| ·概述 | 第30页 |
| ·网络化结构实验室 NetSLab 开发 | 第30-32页 |
| ·NetSLab 的数据模型和通信协议 | 第32-36页 |
| ·NetSLab 的数据模型 | 第32-33页 |
| ·NetSLab 通讯平台的执行 | 第33-34页 |
| ·NetSLab 系统的其它功能 | 第34-36页 |
| ·远程协同试验的通讯框架 | 第36-39页 |
| ·国内网络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 第36-38页 |
| ·穿越防火墙的两种通讯框架 | 第38-39页 |
| ·NetSLab 程序开发原理 | 第39-45页 |
| ·NetSLab 通讯平台的安装 | 第40页 |
| ·NetSLab 接口函数和触发事件 | 第40-42页 |
| ·通讯数据包 | 第42-43页 |
| ·数据接收和发送 | 第43-44页 |
| ·网络监听及通讯接入原则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3章 桥梁结构拟动力试验分析程序设计 | 第46-71页 |
| ·概述 | 第46页 |
| ·结构计算模型 | 第46-51页 |
| ·结构振动分析模型 | 第46-47页 |
| ·桥墩单元模拟 | 第47-49页 |
| ·支座力学性能 | 第49-50页 |
| ·桩土相互作用模拟分析 | 第50-51页 |
| ·恢复力曲线模型 | 第51-55页 |
| ·桥墩单元恢复力模型 | 第51-53页 |
| ·支座、伸缩缝和挡块恢复力模型 | 第53-55页 |
| ·结构的动力系数矩阵 | 第55-57页 |
| ·集中质量矩阵 | 第55-56页 |
| ·结构刚度矩阵 | 第56-57页 |
| ·正交阻尼矩阵 | 第57页 |
| ·结构动力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57-60页 |
| ·增量理论 | 第57-60页 |
| ·程序流程图 | 第60-61页 |
| ·算例分析 | 第61-69页 |
| ·结构模型一 | 第61页 |
| ·分析结果对比 | 第61-65页 |
| ·结构模型二 | 第65页 |
| ·分析结果对比 | 第65-68页 |
| ·模拟数据评述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4章 桥梁结构远程协同拟动力试验平台开发 | 第71-89页 |
| ·概述 | 第71页 |
| ·结构远程协同拟动力试验方法 | 第71-74页 |
| ·远程协同拟动力试验基本思想 | 第71-72页 |
| ·数值积分方法的选取 | 第72-74页 |
| ·试验子结构的选取及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74-78页 |
| ·试验子结构为桥墩 | 第74-76页 |
| ·试验子结构为支座 | 第76-78页 |
| ·桥梁结构远程协同拟动力试验平台开发 | 第78-80页 |
| ·控制中心 | 第78-79页 |
| ·真实试验机 | 第79-80页 |
| ·虚拟试验机 | 第80页 |
| ·远程拟动力虚拟试验 | 第80-88页 |
| ·结构模型 | 第80-82页 |
| ·分析结果对比 | 第82-87页 |
| ·虚拟试验数据评述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