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现象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2章 “网络问政”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 ·网络问政的内涵 | 第19-20页 |
| ·网络问政的特征 | 第20-21页 |
| ·相关理论的启示 | 第21-23页 |
| ·参与式民主理论 | 第21-22页 |
| ·善治理论 | 第22页 |
| ·公共领域理论 | 第22-23页 |
| ·“网络问政”的评价标准 | 第23-25页 |
| 第3章 “网络问政”的现状 | 第25-37页 |
| ·“网络问政”的广度 | 第25-26页 |
| ·“网络问政”的深度 | 第26-33页 |
| ·网民结构 | 第27-30页 |
| ·网络问政渠道 | 第30-33页 |
| ·“网络问政”的效度 | 第33-37页 |
| ·网络问政有效地促进了政府执政理念的合理转变 | 第33-34页 |
| ·网络问政增强了政府效能 | 第34页 |
| ·网络问政强化了舆论监督 | 第34-35页 |
| ·网络问政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 第35-37页 |
| 第4章 “网络问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解析 | 第37-43页 |
| ·“网络问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 ·网络问政中网民结构的失衡 | 第37页 |
| ·“数字鸿沟” | 第37-38页 |
| ·网民问政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 第38-39页 |
| ·政府回应性不强 | 第39-40页 |
| ·“网络问政”中问题存在的成因 | 第40-43页 |
|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第40页 |
| ·法律监管缺位和网络舆论监督乏力 | 第40-41页 |
| ·网络的“双刃剑” | 第41-42页 |
| ·非制度化的网络问政 | 第42-43页 |
| 第5章 完善“网络问政”的措施 | 第43-50页 |
| ·提升网民理性问政意识 | 第43-44页 |
| ·增强网民问政能力 | 第44-45页 |
| ·积极引导网民“网络问政” | 第45-46页 |
| ·注重培养“意见领袖” | 第45页 |
| ·充分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 | 第45-46页 |
| ·构建“网络问政”长效机制 | 第46-50页 |
| ·完善网上问政回应机制 | 第46-47页 |
|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 第47-48页 |
| ·提倡实行网络实名制 | 第48-49页 |
| ·构建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