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引言 | 第13-20页 |
| 第一章 《广韵》庄组字梳理 | 第20-26页 |
| 一、《广韵》庄组字的统计 | 第20-21页 |
| 二、《广韵》庄组字分布的规律 | 第21-26页 |
| 第二章 庄组声母在上古、中古的发展概述 | 第26-47页 |
| 一、“照二归精” | 第26-28页 |
| 二、庄组独立成为一套声母 | 第28-30页 |
| 三、庄组字和知章组通摄字介音的消失及庄章止摄开口的卷舌化 | 第30-47页 |
| 1、明代北方官话 | 第30-42页 |
| <1> 《中原音韵》 | 第30-31页 |
| <2> 《韵略易通》 | 第31页 |
| <3> 《韵略汇通》 | 第31页 |
| <4> 《老乞大谚解》 | 第31-35页 |
| <5> 明代北方官话声韵总结 | 第35-42页 |
| 2、明代南京官话 | 第42-47页 |
| <1> 《西儒耳目资》的声母状况 | 第42-43页 |
| <2> 《西儒耳目资》的韵母状况 | 第43-45页 |
| <3> 明代南京官话声韵总结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现代北方方言中的庄组字概况 | 第47-57页 |
| 一、北方方言的界定 | 第47页 |
| 二、方言点的选取 | 第47-48页 |
| 三、现有庄组字分类情况介绍 | 第48-50页 |
| 四、北方方言庄组声母的演变类型及其分布 | 第50-57页 |
| 1、根据音值划分 | 第51-52页 |
| 2、根据庄组字与精、章组字的关系划分 | 第52-57页 |
| <1> 精庄章三合型 | 第52-53页 |
| <2> 庄章二合型 | 第53-54页 |
| <3> 精庄二合型 | 第54页 |
| <4> 庄组二分精章对立型 | 第54-55页 |
| <5> 精庄章各自独立型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庄组声母在现代北方方言中独立性的消失 | 第57-91页 |
| 一、精庄章三合型方言 | 第57-62页 |
| 1、东北官话的精庄章三合型 | 第57-58页 |
| 2、晋语的精庄章三合型 | 第58-59页 |
| 3、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的精庄章三合型 | 第59-62页 |
| 4、中原官话的精庄章三合型 | 第62页 |
| 二、庄章二合型方言 | 第62-63页 |
| 三、精庄二合型方言 | 第63-70页 |
| 1、莱州 | 第63-67页 |
| 2、忻州 | 第67-68页 |
| 3、牟平 | 第68页 |
| 4、昌黎 | 第68-69页 |
| 5、站话 | 第69-70页 |
| 四、庄组二分精章对立型方言 | 第70-87页 |
| 1、南京亚型 | 第70-82页 |
| <1> 南京 | 第70-74页 |
| <2> 北京 | 第74-81页 |
| <3> 银川、昆明 | 第81-82页 |
| 2、洛阳亚型 | 第82-87页 |
| <1> 《声韵杂著》《交泰韵》《等韵精要》 | 第83-85页 |
| <2> 洛阳亚型总说 | 第85-87页 |
| 五、精庄章各自独立型方言 | 第87-88页 |
| 六、结论 | 第88-91页 |
| 第五章 余论 | 第91-98页 |
| 一、舌尖后声母与齐齿韵母 | 第91-93页 |
| 二、知组声母 | 第93-94页 |
| 1、知组声母来源于上古端组的不同等 | 第93-94页 |
| 2、知组声母在近代汉语早期就已不存在 | 第94页 |
| 三、庄组声母的特殊变化与例外变化 | 第94-98页 |
| 1、特殊变化 | 第94-96页 |
| 2、例外变化 | 第96-98页 |
| 附录 18个方言点庄组字读音对照表 | 第98-120页 |
| 参考书目 | 第120-126页 |
| 致谢 | 第126-127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