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规划理论与方法论文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信息图谱—理论与实证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图表索引第14-19页
1 引论第19-61页
   ·研究缘起第19-32页
     ·对山地人居环境的认识第19-22页
     ·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思考第22-28页
     ·对城市规划模式的信息论解读第28-3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2-35页
     ·研究目的第32-33页
     ·研究意义第33-35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35-55页
     ·山地相关研究第35-39页
     ·人居环境相关研究第39-46页
     ·地学信息图谱相关研究第46-52页
     ·研究评述第52-55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55-61页
     ·研究内容第55-57页
     ·关键问题第57页
     ·方法与技术路线第57-61页
2 山地人居环境认识论及其语义构成模型第61-89页
   ·人居环境一般认识论第63-76页
     ·语义三角认识论模型第63-64页
     ·人居环境客观对象构成第64-67页
     ·人居环境主观意念融合第67-72页
     ·人居环境符号系统建构第72-76页
   ·普通人居环境语义模型第76-83页
     ·人居环境符号逻辑第76-81页
     ·人居环境语义模型第81-83页
   ·特殊山地人居环境语义第83-86页
     ·山地人居环境语义模型第83-84页
     ·山地人居环境的符号特征第84-86页
   ·本章小结第86-89页
3 山地人居环境适应论及其数量分析模型第89-117页
   ·人居环境的适应本体与山地适应性第90-96页
     ·适应本体的界定第90-92页
     ·人居环境适应性的类型第92-94页
     ·山地人居环境适应性内涵与特征第94-96页
   ·山地人居环境的适应维度与表达第96-108页
     ·适应性的理论假设第96-97页
     ·适应性的时间维表达第97-102页
     ·适应性的空间维表达第102-105页
     ·适应性的时空维综合表达第105-108页
   ·人居环境适应性统一状态模型第108-114页
     ·概念模型第108-111页
     ·数学模型第111-114页
   ·本章小结第114-117页
4 一般人居环境信息论及其图谱表达模型第117-161页
   ·人居环境信息观第119-129页
     ·信息三角形模型第119-123页
     ·人居环境信息流第123-125页
     ·人居环境信息的度量第125-128页
     ·人居环境信息的定义及其特性第128-129页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第129-146页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内涵第129-132页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意象第132-135页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概念模型第135-137页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特征第137-138页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构造第138-142页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理论框架第142-146页
   ·空间规划信息流形第146-158页
     ·空间规划信息流第146-151页
     ·空间规划内容的信息论解释第151-156页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空间规划意义第156-158页
   ·本章小结第158-161页
5 山地区域人居环境空间征兆信息图谱——以重庆市为例第161-219页
   ·区域背景及征兆图谱原型第162-178页
     ·研究区域背景第162-171页
     ·征兆图谱原型及构造第171-178页
   ·自然环境征兆空间信息图谱第178-193页
     ·地形适宜度第178-181页
     ·气候适宜度第181-183页
     ·水文适宜度第183-185页
     ·土被适宜度第185-187页
     ·自然环境适宜性征兆图谱第187-193页
   ·社会环境征兆空间信息图谱第193-205页
     ·人类系统发育度第193-196页
     ·经济系统发育度第196-198页
     ·保障系统发育度第198-200页
     ·社会环境发育度征兆图谱第200-205页
   ·人工环境征兆空间信息图谱第205-216页
     ·居住系统第205-207页
     ·网络系统第207-210页
     ·人工环境发育度征兆图谱第210-216页
   ·本章小结第216-219页
6 山地区域人居环境空间诊断信息图谱——以重庆市为例第219-283页
   ·人居环境诊断空间信息图谱构成及原型第220-231页
     ·诊断信息图谱构成第220-228页
     ·诊断信息图谱原型第228-231页
   ·山地人居环境适应性诊断空间信息图谱第231-248页
     ·山地适应性诊断流程第231-238页
     ·系统适应性诊断流程第238-244页
     ·适应性诊断空间信息图谱第244-248页
   ·山地人居环境持续性诊断空间信息图谱第248-269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诊断模型第248-255页
     ·生态系统制约度诊断模型第255-259页
     ·历史发展惯性力诊断模型第259-261页
     ·人居环境持续性诊断模型第261-263页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山地耦合诊断第263-265页
     ·持续性诊断空间信息图谱第265-269页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诊断信息图谱集成第269-280页
     ·多维图谱构造第269-278页
     ·多维图谱分析第278-280页
   ·本章小结第280-283页
7 山地区域人居环境空间实施信息图谱——以重庆市为例第283-321页
   ·区域人居环境空间实施信息图谱构成及原型第286-295页
     ·区域人居环境实施信息图谱构成及含义第286-289页
     ·区域人居环境的区—点—轴—带谱原型第289-295页
   ·山地区域人居环境建设区-点战略谱第295-304页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区-点谱建构第295-302页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区-点谱第302-304页
   ·山地区域人居环境建设轴战略谱第304-310页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轴谱构建第304-309页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轴谱第309-310页
   ·山地区域人居环境建设带战略谱第310-318页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带谱构建第310-317页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带谱第317-318页
   ·本章小结第318-321页
8 总结与讨论第321-329页
   ·研究总结第321-326页
     ·主要结论第321-324页
     ·研究难点第324页
     ·研究创新点第324-326页
   ·相关讨论第326-329页
     ·不足与问题第326-327页
     ·研究展望第327-329页
致谢第329-331页
参考文献第331-347页
附录第347-357页
 附录 A:人居环境空间信息图谱数量指标的逻辑组织图第347-348页
 附录 B:重庆市自然环境适宜度计算参数表第348-350页
 附录 C:重庆市社会环境发育度计算参数表第350-352页
 附录 D:重庆市人工环境发育度计算参数表第352-354页
 附录 E:重庆市人居环境持续性诊断参数表第354-356页
 附录 F: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第356-357页

论文共3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
下一篇:基于产业层次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