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9页 |
1 绪论 | 第19-29页 |
·工业遗产保护是世界性新课题 | 第19-22页 |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提升 | 第19-20页 |
·工业城市独特的文化价值 | 第20-21页 |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要求 | 第21-22页 |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概述 | 第22-25页 |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的兴起与发展 | 第22-23页 |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动态 | 第23-24页 |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的萌发与起步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意义和方法 | 第25-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 重庆工业发展史评 | 第29-69页 |
·第一阶段:近代工业初创时期(1891-1937) | 第29-37页 |
·重庆开埠与近代工业兴起 | 第29页 |
·主要工业特征 | 第29-36页 |
·从农业城市向工商业城市演变 | 第36-37页 |
·第二阶段:陪都工业兴盛时期(1938-1949) | 第37-52页 |
·全国工业第一次内迁 | 第37-38页 |
·战时工业性质 | 第38-50页 |
·近代工业的壮大 | 第50-52页 |
·第三阶段:现代工业奠基时期(1950-1963) | 第52-56页 |
·奠基重工业城市地位 | 第52-53页 |
·重工业典型企业 | 第53-56页 |
·发挥现代重工业城市辐射作用 | 第56页 |
·第四阶段:三线建设加速时期(1964-1980) | 第56-66页 |
·中国现代工业建设的第二次内迁 | 第56-59页 |
·三线建设主要内容 | 第59-64页 |
·三线建设对城镇体系形成的推动 | 第64-66页 |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后重庆工业的新时期(1980 至今)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3 重庆工业遗产类型与特征 | 第69-97页 |
·工业遗产分布特点 | 第69-75页 |
·三条工业聚集带 | 第69-72页 |
·靠山、隐蔽、分散 | 第72-74页 |
·多中心组团式 | 第74-75页 |
·工业遗产空间环境的山地特色 | 第75-78页 |
·与环境相融合的整体性 | 第75-76页 |
·与地貌相结合的层次性 | 第76页 |
·与重工业相联系的标志性 | 第76-78页 |
·工业遗产类型特征 | 第78-88页 |
·行业性质 | 第78-80页 |
·建筑形态 | 第80-84页 |
·结构形式 | 第84-88页 |
·工业建筑风格特征 | 第88-96页 |
·折衷式 | 第88-90页 |
·仿苏式 | 第90-91页 |
·古典中式 | 第91-92页 |
·传统民居式 | 第92-94页 |
·重工业建筑形象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4 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与策略 | 第97-137页 |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 第97-110页 |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国际宪章 | 第97-100页 |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的趋势 | 第100-101页 |
·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典型案例经验 | 第101-107页 |
·西方工业遗产保护的启示 | 第107-110页 |
·国内工业遗产的保护发展 | 第110-122页 |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认识的觉醒 | 第110-113页 |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探索 | 第113-122页 |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挑战与机遇 | 第122-126页 |
·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22-124页 |
·保护工业遗产对重庆城市发展的意义 | 第124-126页 |
·重庆文化建设中的时代机遇 | 第126页 |
·构建工业遗产保护理论框架 | 第126-131页 |
·坚持保护基本原则 | 第127页 |
·明确保护核心理念 | 第127-129页 |
·制订保护目标要求 | 第129-130页 |
·筹划保护方法程序 | 第130-131页 |
·重庆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策略 | 第131-135页 |
·整体性保护是遗产保护的主攻方向 | 第131-132页 |
·整体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32-133页 |
·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特点 | 第133-134页 |
·规划先行是整体保护的技术保证 | 第134-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5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制度 | 第137-169页 |
·工业遗产价值特征 | 第137-142页 |
·价值综合评判 | 第137-140页 |
·认定工业遗产本质特征 | 第140-142页 |
·重庆工业遗产的独特价值 | 第142-146页 |
·重庆工业遗产价值综述 | 第142-143页 |
·抗战工业遗产的珍稀性 | 第143-144页 |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特殊性 | 第144-145页 |
·山地工业遗产的典型性 | 第145-146页 |
·价值评价方法 | 第146-160页 |
·评价方法可行性的探索 | 第146-148页 |
·建立合理有效评价方法的原则 | 第148页 |
·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148-154页 |
·重庆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实践 | 第154-160页 |
·工业遗产保护制度的完善 | 第160-163页 |
·建立登录制度 | 第160-161页 |
·重庆工业遗产登录对象的选择 | 第161-162页 |
·登录制度及指定制度的运作建议 | 第162-163页 |
·工业遗产保护法制建设 | 第163-168页 |
·强化保护法制建设 | 第163-164页 |
·建立地方工业遗产保护法规体系 | 第164-165页 |
·保护级别的划分与确定 | 第165-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6 保护规划编制及实施 | 第169-207页 |
·提升工业遗产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战略地位 | 第169-171页 |
·强化工业遗产保护优先的规划地位 | 第169-170页 |
·在总规划中保护专项规划的确立 | 第170页 |
·工业遗产保护在控规中的全面落实 | 第170-171页 |
·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 | 第171-177页 |
·充分认识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 第172-173页 |
·保护规划基本原则 | 第173-174页 |
·保护规划主要内容 | 第174页 |
·重庆专项规划建议 | 第174-177页 |
·工业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 | 第177-185页 |
·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要点 | 第177-181页 |
·保护发展统筹与协调 | 第181-182页 |
·保护规划的城市设计方法 | 第182-185页 |
·规划实施举措 | 第185-190页 |
·政府职能到位是关键 | 第185-188页 |
·民间参与的政策引导 | 第188-189页 |
·加大社会宣传和参与力度 | 第189-190页 |
·案例分析:重钢工业历史风貌区保护性规划 | 第190-206页 |
·百年重钢历史见证 | 第191-192页 |
·国内外钢铁工业遗产保护实践比较研究 | 第192-196页 |
·确立保护钢铁工业技术价值特征的规划思路 | 第196-197页 |
·规划保护策略 | 第197-201页 |
·规划保护方案 | 第201-205页 |
·保护规划的实施 | 第205-206页 |
·本章小结 | 第206-207页 |
7 工业遗产利用与更新 | 第207-245页 |
·保护与利用的互促关系 | 第207-211页 |
·利用是保护的有效途径 | 第207-208页 |
·保护前提下的再利用 | 第208-209页 |
·再利用原则[142] [143] | 第209-211页 |
·工业遗产地段与环境再利用策略 | 第211-220页 |
·整体定位与规划 | 第211-212页 |
·环境治理与改善 | 第212-216页 |
·以工业遗产主题展示为导向进行综合发展 | 第216-217页 |
·多模式的再利用 | 第217-219页 |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 | 第219-220页 |
·工业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更新方法 | 第220-230页 |
·再利用设计理念 | 第220-223页 |
·建筑更新手法 | 第223-227页 |
·再利用的技术措施 | 第227-230页 |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 第230-237页 |
·新的朝阳产业 | 第230-231页 |
·工业遗产的文化优势 | 第231-232页 |
·利用工业遗产发展重庆创意文化产业 | 第232-235页 |
·工业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 第235-237页 |
·重庆工业遗产整体利用建议 | 第237-243页 |
·嘉陵厂、特钢厂历史风貌区创意产业集聚区构思 | 第237-238页 |
·重钢历史风貌区工业文化博览园再利用构思 | 第238-239页 |
·天府煤矿历史风貌区工业旅游休闲区再利用构思 | 第239-241页 |
·长安厂滨江历史风貌区商业休闲综合区再利用构思 | 第241-242页 |
·特殊地段工业历史建筑再利用 | 第242-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243-245页 |
8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 | 第245-261页 |
·推动城市老工业区复兴 | 第245-248页 |
·城市复兴运动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 第245-246页 |
·工业遗产保护助推工业城市复兴 | 第246-248页 |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 第248-250页 |
·实现低碳城市目标 | 第248-249页 |
·利用工业遗产价值构建紧凑型综合城区 | 第249-250页 |
·重塑工业城市鲜明特色 | 第250-254页 |
·老工业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发扬 | 第250-252页 |
·强化重庆工业城市形象 | 第252-254页 |
·推动走向文化城市 | 第254-261页 |
·工业遗产保护促进城市文化振兴 | 第254-257页 |
·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 第257-261页 |
9 结语 | 第261-263页 |
致谢 | 第263-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265-273页 |
附录 | 第273-274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273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273-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