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 第9页 |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 | 第9-10页 |
2.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4. 研究方法和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路线图 | 第12-13页 |
5.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城市群综述 | 第13-15页 |
·现代产业体系综述 | 第15-17页 |
·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第1章 相关理论和概念 | 第19-27页 |
·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城市群范围的界定 | 第21-27页 |
第2章 海西城市群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7页 |
·海西城市群范围界定 | 第27页 |
·海西城市群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海西城市群产业体系水平纵向变动分析 | 第28-31页 |
·海西城市群产业体系相似性分析 | 第31-33页 |
·海西城市群各县市产业体系转换方向 | 第33-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两大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对比分析 | 第37-55页 |
·两大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对比分析 | 第37页 |
·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指标选取 | 第37-38页 |
·海西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发展现状 | 第38-40页 |
·两大城市群规模效益 | 第38-40页 |
·两大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的协调度评价 | 第40-43页 |
·区域结构协调 | 第40-41页 |
·产业结构协调 | 第41页 |
·劳动力结构协调 | 第41-42页 |
·信息化结构协调 | 第42-43页 |
·两大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的集聚度评价 | 第43-46页 |
·区域集聚度 | 第43-44页 |
·产业集聚度 | 第44-45页 |
·载体集聚度 | 第45-46页 |
·两大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的竞争度评价 | 第46-48页 |
·自主创新力 | 第46-47页 |
·效益贡献力 | 第47-48页 |
·国际竞争力 | 第48页 |
·两大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评价 | 第48-53页 |
·两大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指标得分 | 第48-50页 |
·两大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海西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55-59页 |
·海西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5-56页 |
·城市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55页 |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存在偏差,第三产业比重不高 | 第55页 |
·各城市间产业同构性偏高 | 第55页 |
·若干县市产业结构出现“退化” | 第55-56页 |
·产业集群层次不高,产业链过短 | 第56页 |
·地方政府研究经费投入不足 | 第56页 |
·城市群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 第56页 |
·建议对策 | 第56-59页 |
·完善城市群硬环境的建设 | 第56-57页 |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重点扶持行业大企业发展 | 第57页 |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进一步协调 | 第57页 |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 第57-58页 |
·加强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对接 | 第58页 |
·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和融合 | 第58-59页 |
第5章 全文成果及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研究成果 | 第59页 |
·系统分析了城市群现代产业的相关理论 | 第59页 |
·对海西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历程分析 | 第59页 |
·计算了海西、珠三角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指数 | 第59页 |
·创新之处 | 第59页 |
·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