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引导下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国外运输成本与制造业集聚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国内运输成本与制造业集聚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研究评述 | 第16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福建省综合交通网络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20-30页 |
1 福建省综合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概况 | 第20-22页 |
2 可达性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22-24页 |
·评价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4页 |
3 福建省单交通方式可达性空间格局 | 第24-27页 |
·公路区内可达性 | 第24-25页 |
·公路对外可达性 | 第25页 |
·铁路可达性 | 第25-27页 |
·港口可达性 | 第27页 |
·机场可达性 | 第27页 |
4 福建省综合交通可达性格局及特征 | 第27-30页 |
·综合交通可达性格局 | 第27-28页 |
·福建省交通可达性的综合特征及均衡性分析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福建省制造业的地理集中 | 第30-40页 |
1 福建省制造业发展概况 | 第30-31页 |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31-33页 |
·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 第31-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3 福建省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度量 | 第33-40页 |
·福建省制造业的行业集聚 | 第33-35页 |
·福建省制造业的区域集聚 | 第35-40页 |
第三章 交通运输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关联分析 | 第40-52页 |
1 交通运输业与制造业关系概述 | 第40页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投入产出表中产业分类的调整和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后向关联 | 第41页 |
·前向关联 | 第41-42页 |
·波及效应 | 第42页 |
3 后向关联效应 | 第42-45页 |
·交通运输业的后向关联效应 | 第42-44页 |
·各交通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 | 第44-45页 |
4 前向关联效应 | 第45-48页 |
·交通运输业的前向关联效应 | 第45-47页 |
·各交通部门的前向关联效应 | 第47-48页 |
5 波及效应分析 | 第48-52页 |
·影响力及影响力系数 | 第48-50页 |
·感应度及感应度系数 | 第50页 |
·系统关联分析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福建省制造业集聚形成的机制分析 | 第52-62页 |
1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 第52-54页 |
·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条件 | 第52-53页 |
·外部性与产业集聚 | 第53页 |
·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 | 第53-54页 |
·制度政策与产业集聚 | 第54页 |
2 制造业集聚机制的指标设计 | 第54-56页 |
·基于行业视角的制造业集聚与扩散 | 第54-55页 |
·基于地区视角的制造业集聚与扩散 | 第55-56页 |
3 制造业集聚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56-62页 |
·基本模型的设定 | 第56-57页 |
·实证结果及解释 | 第57-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8页 |
1 主要结论 | 第62-64页 |
2 政策建议 | 第64-66页 |
·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 第64-65页 |
·建立综合交通体系,减低企业物流成本 | 第65页 |
·发展快捷运输,满足制造业产品快速运输需求 | 第65页 |
·依托交通干线、沿海港口,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 | 第65页 |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 第65-66页 |
·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制造业 | 第66页 |
3 研究特色 | 第66页 |
4 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附表 | 第68-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