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私营企业论文

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以山东省中小企业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6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国内外对劳资关系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0-12页
  一、 劳动关系的涵义第10-11页
  二、 劳资冲突的涵义第11-12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一、 国外的相关研究第12-14页
  二、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15-16页
  一、 主要创新点第15页
  二、 不足之处第15-16页
第二章 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当前劳动关系的现状第16-21页
 第一节 劳资双方力量对比不平衡第16-17页
 第二节 劳动争议焦点集中第17-18页
 第三节 劳动关系的调整以个别劳动关系为主第18页
 第四节 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权益和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第18-19页
 第五节 我国工会形式化问题严重第19-20页
 第六节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一、 部分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第20页
  二、 部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意愿不强第20-21页
第三章 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关系失衡的深层原因分析第21-24页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第21页
 第二节 单一以 GDP 为核心的政绩考核观下的地方政府对资方的偏袒第21-22页
 第三节 商学官的精英联盟加剧了劳资关系失衡第22-23页
 第四节 劳动者维权成本高昂,导致放弃维权第23-24页
第四章 从多学科视角解读中国劳资矛盾第24-31页
 第一节 劳动关系学视角第24-25页
 第二节 经济学视角第25-26页
 第三节 管理学视角第26-28页
 第四节 政治学视角第28-29页
 第五节 社会学视角第29页
 第六节 法学视角第29-30页
  一、 关于工人的结社自由和团结权第29页
  二、 关于工人的集体谈判权第29-30页
  三、 关于工人的集体行动权或罢工权第30页
 第七节 哲学视角第30-31页
第五章 德国的劳动关系模式及对中国的借鉴之处的思考第31-34页
 第一节 德国劳动关系模式的特点与现状第31-32页
  一、 德国实行劳资自治, 劳资协定是在不受国家干预的情况下签订第31页
  二、 德国的劳资关系的法制性第31页
  三、 德国的劳资关系是二元的第31-32页
 第二节 德国模式对中国借鉴的思考第32-34页
第六章 非公有制企业的和谐型劳资关系实现机制第34-40页
 一、 完善劳资争议处理机制,强化工会的作用第34页
 二、 完善推广企业集体谈判机制第34-36页
 三、 建立和完善劳、资、政三方协商机制第36-37页
 四、 建立劳资关系的监测预警机制第37-38页
 五、 建立健全我国劳动关系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第38-40页
第七章 事例引证第40-45页
第八章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附录第48-53页
致谢第53-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及获奖情况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动机研究
下一篇: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