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热循环/空间模拟辐照环境对SiC反射镜性能影响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空间光学反射镜的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 ·空间光学反射镜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碳化硅反射镜的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近地空间环境概述 | 第17-21页 |
| ·空间真空热环境 | 第18页 |
| ·空间带电粒子辐射环境 | 第18-19页 |
| ·地球中性大气环境 | 第19-20页 |
| ·空间环境效应概述 | 第20-21页 |
| ·反射镜的空间环境效应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质子电子辐照试验对反射镜性能影响 | 第21-22页 |
| ·循环温度场对反射镜性能的影响 | 第22页 |
| ·原子氧对反射镜性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第24-33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 ·振动及热循环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 ·空间粒子辐照试验材料 | 第25页 |
| ·试验方法 | 第25-33页 |
| ·振动试验 | 第25-27页 |
| ·真空热循环试验 | 第27-28页 |
| ·空间粒子辐照地面模拟试验 | 第28-31页 |
| ·振动及热循环的ANSYS模拟 | 第31页 |
| ·表面粗糙度测定(AFM) | 第31页 |
| ·面形精度分析 | 第31-32页 |
| ·反射率测试 | 第32-33页 |
| 第3章 振动对碳化硅反射镜性能的影响 | 第33-45页 |
| ·振动测试结果 | 第33-37页 |
| ·正弦振动曲线 | 第33-35页 |
| ·随机振动曲线 | 第35-37页 |
| ·振动试验的ANSYS模拟 | 第37-40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 ·模态分析结果 | 第38-40页 |
| ·实际试验与模拟试验结果的对比 | 第40页 |
| ·振动试验后表面粗糙度 | 第40-41页 |
| ·振动试验后面形精度 | 第41-43页 |
| ·振动试验后反射率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真空热循环对碳化硅反射镜性能的影响 | 第45-52页 |
| ·热循环试验后表面粗糙度 | 第45-46页 |
| ·热循环试验后面形精度 | 第46-47页 |
| ·热循环试验后反射率 | 第47-48页 |
| ·热循环试验的ANSYS模拟 | 第48-51页 |
| ·问题简化与模型建立 | 第48-49页 |
| ·模拟求解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空间粒子辐照对碳化硅反射镜性能影响 | 第52-72页 |
| ·粒子辐照对碳化硅反射镜反射率的影响 | 第52-61页 |
| ·电子辐照后反射率 | 第52-53页 |
| ·质子辐照后反射率 | 第53-56页 |
| ·综合辐照后反射率 | 第56-58页 |
| ·粒子辐照后反射率变化现象及规律 | 第58-61页 |
| ·粒子辐照后面形精度 | 第61-65页 |
| ·粒子辐照后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的形貌 | 第65-67页 |
| ·带电粒子辐照作用机制 | 第67-71页 |
| ·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射程 | 第67-68页 |
| ·辐照过程中物质的充电形式 | 第68-69页 |
| ·电子辐照影响机制 | 第69-70页 |
| ·质子辐照影响机制 | 第70页 |
| ·综合辐照影响机制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