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1 导论第10-36页
   ·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意义第10-14页
     ·选题缘由第10-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文献综述、核心概念及经典理论应用第14-30页
     ·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第14-23页
     ·核心概念第23-25页
     ·经典理论及其应用路径第25-30页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0-33页
     ·基本思路第30-32页
     ·研究方法第32-33页
   ·重点、难点与创新第33-36页
     ·选题重点、难点第33-34页
     ·学术创新第34-36页
2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述略:理论架构与意义第36-60页
   ·伦理关怀概念意蕴第36-41页
     ·"关怀"的通约性探寻第36-37页
     ·"关怀"的伦理学解读:基于诺丁斯的思想第37-39页
     ·伦理关怀内涵:元伦理学的探讨第39-41页
   ·伦理关怀维度探析第41-43页
     ·人的存在方式:伦理关怀的人性基础第41-42页
     ·伦理关怀的维度第42-43页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理论基础第43-51页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43-46页
     ·"德福一致"理论第46-48页
     ·人的需要理论第48-51页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正当性证成第51-60页
     ·弱势群体观评述第52-55页
     ·马克思主义弱势群体观第55-56页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正当性第56-60页
3 镜像透视: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实践演进与启示第60-99页
   ·中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历史返观第60-72页
     ·弱势群体:一个古老的话题第60-64页
     ·中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思想基础与理念第64-68页
     ·养之、教之:中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实践第68-70页
     ·中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反思第70-72页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第72-80页
     ·过渡时期(1949—1956)第72-78页
     ·计划经济时期(1956—1978)第78-80页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检视第80-91页
     ·社会转型:转型期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背景分析第80-82页
     ·体制之殇: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成因剖析第82-85页
     ·社会救助:转型期弱势群体关怀的制度安排第85-87页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关怀的伦理审视第87-91页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国际借鉴与启示第91-99页
     ·西方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理论概述第91-93页
     ·制度保障:西方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路径选择第93-96页
     ·西方弱势群体伦理关怀实践的价值启示第96-99页
4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主体建构与责任分析第99-136页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责任主体建构第99-103页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主体:政府、社会和个人第99-101页
     ·伦理关怀主体建构的价值和意义第101-103页
   ·政府主体的责任边界第103-115页
     ·道德责任与政府公共性第103-106页
     ·政府主体关怀弱势群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06-110页
     ·善治:政府关怀弱势群体行为的伦理旨趣第110-115页
   ·社会主体的伦理取向第115-129页
     ·提高社会的道德宽容度第115-119页
     ·弱势群体的社区融入第119-122页
     ·第三部门支持第122-125页
     ·强势群体的责任第125-129页
   ·个人主体的道德自觉第129-136页
     ·个人主体:"能动的行动者"第129-131页
     ·改造弱势心理第131-133页
     ·消除能力贫困,主动增权第133-136页
5 基于伦理关怀的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道德实践路径第136-194页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原则第136-148页
     ·人道主义原则第136-141页
     ·平等与倾斜原则第141-144页
     ·发展原则第144-148页
   ·以生存为核心,完善弱势群体的物质关怀体系第148-163页
     ·作为人权的生存权第148-149页
     ·底线生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第149-160页
     ·底线保障:完善弱势群体物质关怀体系第160-163页
   ·以发展为目标,强化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第163-174页
     ·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及其发展第164-166页
     ·弱势群体教育现状:以农民工为例第166-172页
     ·加强教育支持,实现弱势群体的"内源"发展第172-174页
   ·以权益为保障,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第174-183页
     ·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内涵第175-176页
     ·底层表达: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方式第176-181页
     ·畅通渠道: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第181-183页
   ·以尊严为目的,构建弱势群体精神家园第183-194页
     ·伦理救助概念界定第184-185页
     ·意义生存:弱势群体伦理救助之道德必然第185-187页
     ·改变"去道德化生存"现状:弱势群体伦理救助的现实诉求第187-190页
     ·实施伦理救助,构建弱势群体精神家园第190-194页
6 余论: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学术原境与展望第194-200页
致谢第200-202页
参考文献第202-219页
附录第219-220页
 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19-220页
 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第220页

论文共2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企业营销投资有效性的客户评价及细分研究
下一篇: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组织结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