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 第13-14页 |
·金葡菌谱系 | 第14-15页 |
·可动遗传因子(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 | 第15-16页 |
·金葡菌的经典诊断 | 第16-17页 |
·目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疗所面临的问题 | 第17-18页 |
·金葡菌的耐药性 | 第17页 |
·金葡菌感染中生物膜的形成 | 第17-18页 |
·抗菌药物开发的新策略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金葡菌的分子遗传学操作 | 第19-47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金葡菌的基因组 | 第19页 |
·金葡菌限制性酶切系统对分子遗传学操作的影响 | 第19-20页 |
·金葡菌相关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20页 |
·实验中金葡菌菌株的选择 | 第20-22页 |
·金葡菌的生长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第22-23页 |
·核酸分离及可动遗传因子的治愈 | 第23-27页 |
·全细胞DNA的分离 | 第23-24页 |
·金葡菌质粒 | 第24-26页 |
·金葡菌中总RNA的抽提 | 第26页 |
·金葡菌噬菌体 | 第26-27页 |
·将质粒导入金葡菌内 | 第27-29页 |
·金葡菌的电转化 | 第28页 |
·金葡菌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28-29页 |
·金葡菌中使用的质粒载体 | 第29-37页 |
·基因克隆和穿梭载体 | 第29-30页 |
·设计改造的克隆和穿梭质粒 | 第30-31页 |
·低拷贝载体 | 第31-32页 |
·整合载体 | 第32页 |
·温敏型载体 | 第32-33页 |
·诱导性表达载体和它们的启动子 | 第33-34页 |
·报告子和它们的活性分析 | 第34-37页 |
·噬菌体介导的金葡菌转导 | 第37-39页 |
·从金葡菌单克隆诱导原噬菌体 | 第37-38页 |
·制备高滴度噬菌体溶菌产物及其转导 | 第38页 |
·转导 | 第38-39页 |
·金葡菌的突变 | 第39-47页 |
·化学诱变 | 第39页 |
·转座子突变 | 第39-41页 |
·标记性诱变及其体内表达技术 | 第41-42页 |
·等位替换 | 第42-44页 |
·必需基因及条件突变 | 第44-47页 |
第三章 Pfs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及生物膜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47-89页 |
·序论 | 第47-49页 |
·甲硫腺苷/S-腺苷高半胱氨酸核苷酶在细菌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 第47-49页 |
·实验目的 | 第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9页 |
·菌株及其培养条件 | 第49页 |
·培养基及染料配方 | 第49-50页 |
·基本的分子克隆 | 第50页 |
·金葡菌基因组抽提 | 第50页 |
·金葡菌质粒抽提 | 第50页 |
·金葡菌电转感受态的制备 | 第50-51页 |
·将质粒电转化到金葡菌电转感受态内 | 第51页 |
·金葡菌NCTC8325 pfs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 | 第51-52页 |
·同基因型的NCTC8325 pfs缺失菌株的回补 | 第52页 |
·金葡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2-53页 |
·金葡菌胞外AI-2浓度的测定 | 第53页 |
·金葡菌RNA的提取 | 第53-54页 |
·实时-定量-反转录PCR | 第5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能力检测 | 第54页 |
·在三丁酸甘油酯平板中检测金葡菌胞外脂肪酶的活性 | 第54页 |
·牛奶平板检测金葡菌的胞外蛋白酶活性 | 第54-55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人血中的生存能力 | 第55页 |
·金葡菌在巨噬细胞的胞内存活分析 | 第55页 |
·Triton X-100诱导的金葡菌自溶分析 | 第55-56页 |
·静止条件下的金葡菌生物膜形成分析 | 第56页 |
·金葡菌在聚苯乙烯表面的起始粘附分析 | 第56页 |
·表达GFP蛋白的金葡菌菌株构建 | 第56-57页 |
·在流动系统中的金葡菌生物膜形成分析 | 第57页 |
·金葡菌生物膜胞外DNA(eDNA)的纯化和定量 | 第57-58页 |
·金葡菌胞外蛋白酶谱分析 | 第58页 |
·伦理学申明 | 第58页 |
·金葡菌小鼠感染模型 | 第58-5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9页 |
·实验结果 | 第59-86页 |
·MTA/SAH核苷酶在细菌界是高度保守的 | 第59-62页 |
·金葡菌菌株NCTC8325中的Pfs | 第62-6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NCTC8325内pfs基因是组成型表达的 | 第64-66页 |
·金葡菌NCTC8325菌株中pfs基因的敲除及回补 | 第66-68页 |
·Pfs不是金葡菌NCTC8325生长所必须的 | 第68-69页 |
·pfs基因是金葡菌NCTC8325 AI-2合成的必要元素 | 第69-70页 |
·pfs基因的缺失降低了金葡菌的胞外蛋白酶水平 | 第70-73页 |
·pfs基因的缺失降低了金葡菌在人全血中的生存能力 | 第73-74页 |
·pfs基因的缺失降低了金葡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 第74-75页 |
·pfs基因缺失降低了金葡菌在流动系统中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 第75-76页 |
·pfs对金葡菌生物膜的影响是AI-2非依赖性的 | 第76-77页 |
·pfs缺失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的下降与其团聚能力的下降有关 | 第77-78页 |
·pfs的缺失降低了金葡菌的自溶能力 | 第78-79页 |
·eDNA在金葡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79-80页 |
·pfs基因缺失降低了金葡菌生物膜中eDNA的水平 | 第80-81页 |
·pfs的缺失降低了金葡菌在小鼠菌血症模型中的致病性 | 第81-85页 |
·pfs基因降低了金葡菌在小鼠皮下脓肿模型中的致病性 | 第85-86页 |
·实验讨论 | 第86-89页 |
第四章 脂肪酶敏感性三层结构纳米凝胶在金葡菌感染的靶向性治疗和胞内金葡菌杀伤中的应用 | 第89-99页 |
·前言 | 第89-91页 |
·抗生素 | 第89页 |
·抗生素对人体的副作用 | 第89-90页 |
·细胞内存活的金葡菌的危害 | 第90页 |
·抗生素的药物传输 | 第90页 |
·脂肪酶的分泌 | 第90-91页 |
·实验目的 | 第91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91-93页 |
·材料 | 第91页 |
·三层结构纳米凝胶的表征 | 第91页 |
·药物的装载和释放 | 第91-92页 |
·载药三层纳米凝胶对金葡菌的抑制能力 | 第92页 |
·金葡菌感染巨噬细胞和治疗 | 第92页 |
·载药三层纳米凝胶将药物传输至巨噬细胞中 | 第92-93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93-98页 |
·脂肪酶敏感性三层纳米凝胶 | 第93-94页 |
·万古霉素的细菌敏感性释放 | 第94-95页 |
·TLN-V对金葡菌的杀伤作用 | 第95-96页 |
·TLN能很好将药物运输进入细胞内 | 第96-97页 |
·TLN-V抑制胞内细菌生长的能力 | 第97-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