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 ·股权激励 | 第12页 |
| ·盈余管理的方向 | 第12-13页 |
| ·中国股权激励现状和问题描述 | 第13-16页 |
| ·中国股权激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第13-15页 |
| ·股权激励引发盈余管理的问题受到关注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 ·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19页 |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20页 |
|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 ·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 | 第20-21页 |
| ·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 第21-23页 |
|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与模型 | 第23-25页 |
|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 第25-28页 |
| ·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 | 第25-26页 |
| ·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 第26-27页 |
| ·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或不相关 | 第27-28页 |
|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方向的影响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理论分析和研究设计 | 第30-44页 |
| ·股权激励的三个阶段 | 第30-35页 |
|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基期、考核期、考核期后的行权期 | 第31-33页 |
| ·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基期、考核期、考核期后的解锁期 | 第33-35页 |
| ·相关规定 | 第35页 |
|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5-39页 |
| ·基期盈余管理的方向 | 第35-37页 |
| ·考核期盈余管理的方向 | 第37-38页 |
| ·行权期或解锁期盈余管理的方向 | 第38-39页 |
| ·基期股权激励程度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 | 第39页 |
| ·考核期股权激励程度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 | 第39页 |
| ·变量和模型设计 | 第39-43页 |
| ·盈余管理 | 第40页 |
| ·股权激励程度 | 第40-41页 |
| ·其他变量 | 第41-42页 |
| ·多元回归模型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实证检验 | 第44-56页 |
| ·样本选择 | 第44-45页 |
| ·实验组样本选择 | 第44-45页 |
| ·对照组样本选择 | 第45页 |
| ·假设H1/H2/H3 的检验 | 第45-50页 |
|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 | 第45-47页 |
| ·可控性应计利润的计算和分析 | 第47-50页 |
| ·假设H4/H5 的检验 | 第50-55页 |
|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50-52页 |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52-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和展望 | 第56-61页 |
|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 ·研究建议 | 第56-59页 |
| ·公司应科学设置业绩指标和水平 | 第56-58页 |
| ·公司应充分发挥财务顾问的作用 | 第58页 |
| ·政府应完善股权激励法律法规等配套措施 | 第58-59页 |
|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 第59页 |
|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附件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