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34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车-桥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15-29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 ·相关研究述评及存在问题 | 第27-29页 |
| ·车辆运行舒适性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2-34页 |
| ·研究意义 | 第32页 |
|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 第2章 舒适性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 第34-51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舒适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 ·舒适性评价方法 | 第35-44页 |
| ·车体加速度指标 | 第37-38页 |
| ·Sperling平稳性指标 | 第38-40页 |
| ·ISO 2631评价方法 | 第40-44页 |
| ·舒适度评价方法相互关系研究 | 第44-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3章 考虑车体柔性的车-桥动力学模型 | 第51-75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考虑车体柔性的车-桥动力学模型 | 第51-69页 |
| ·车辆模型 | 第53-59页 |
| ·桥梁模型 | 第59-64页 |
| ·系统求解 | 第64-69页 |
| ·模型验证 | 第69-73页 |
| ·理论验证 | 第69-72页 |
| ·实测验证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4章 桥梁共振对柔性列车运行舒适性的影响研究 | 第75-97页 |
| ·引言 | 第75页 |
| ·车桥共振机理分析 | 第75-76页 |
| ·柔性车体模态选取原则 | 第76-78页 |
| ·柔性列车作用下简支梁动力响应分析 | 第78-85页 |
| ·简支梁模态收敛性验证 | 第79页 |
| ·柔性列车作用下简支梁加速度响应及共振效应分析 | 第79-83页 |
| ·车辆加速度响应共振效应分析 | 第83-84页 |
| ·车辆运行舒适性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 第84-85页 |
| ·柔性列车作用下两跨连续梁动力响应分析 | 第85-95页 |
| ·两跨连续梁模态收敛性验证 | 第86-87页 |
| ·柔性列车作用下两跨连续梁加速度响应及共振效应分析 | 第87-93页 |
| ·车辆加速度响应共振效应分析 | 第93-94页 |
| ·车辆运行舒适性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 第94-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第5章 谐波激励对柔性列车运行舒适性的影响研究 | 第97-113页 |
| ·引言 | 第97页 |
| ·谐波不平顺的描述 | 第97-99页 |
| ·谐波激励作用下柔性车体共振机理分析 | 第99-103页 |
| ·谐波激励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103-111页 |
| ·谐波激励对桥梁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 ·谐波激励对车辆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 第105-109页 |
| ·谐波激励与车辆运行舒适性的关系 | 第109-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 第6章 随机激励对柔性列车运行舒适性的影响研究 | 第113-125页 |
| ·引言 | 第113页 |
| ·随机不平顺的描述 | 第113-115页 |
| ·随机不平顺的时域模拟 | 第115-116页 |
| ·随机激励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116-123页 |
| ·随机激励对桥梁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 ·随机激励对车辆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 ·随机激励与车辆运行舒适性的关系 | 第120-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9页 |
|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25-127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特点 | 第127-128页 |
| ·进一步展望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 作者简历 | 第139-14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