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理学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第一章 思想背景与学术源流 | 第20-54页 |
第一节 张拭成学的文化背景 | 第20-31页 |
一、儒学复兴的学术背景 | 第20-26页 |
二、张栻成学的文化背景 | 第26-31页 |
第二节 承继正统的学术源流 | 第31-54页 |
一、浸润家学(1133-1164) | 第32-38页 |
二、师事正统(1142-1161) | 第38-42页 |
三、研习义理(1165-1174) | 第42-50页 |
四、践履道学(1175-1180) | 第50-54页 |
第二章 相容并蓄的理学体系 | 第54-156页 |
第一节 异取同体的本体之思 | 第54-80页 |
一、太极混沦,生化之根 | 第54-60页 |
二、所谓天者,理而已 | 第60-65页 |
三、天命之谓性,万有根焉 | 第65-67页 |
四、心为万物之主宰 | 第67-72页 |
五、同体异取,体用一源 | 第72-80页 |
第二节 性无不善的性体论 | 第80-96页 |
一、性无不善 | 第82-89页 |
二、气禀有异 | 第89-94页 |
三、化而复其初 | 第94-96页 |
第三节 居敬穷理的工夫论 | 第96-128页 |
一、先察识后存养 | 第99-108页 |
二、存养省察并进 | 第108-113页 |
三、居敬穷理互发 | 第113-128页 |
第四节 相须互发的知行观 | 第128-135页 |
一、知先行后 | 第129-131页 |
二、知行互发 | 第131-135页 |
第五节 同行异情的义利之辨 | 第135-156页 |
一、天理人欲同行异情 | 第136-142页 |
二、无为、有为,义利之分 | 第142-149页 |
三、义为王道之本,利为霸道之故 | 第149-156页 |
第三章 开物成务的经世特质 | 第156-194页 |
第一节 通经致用的活水源头 | 第157-171页 |
一、通经致用的儒家传统 | 第157-164页 |
二、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 | 第164-171页 |
第二节 经世性格的具体展现 | 第171-182页 |
一、"体用一源"的经世基础 | 第171-174页 |
二、"道德性命不外乎日用之实"的践履工夫 | 第174-177页 |
三、"学贵力行"的治学方法 | 第177-182页 |
第三节 治国济民的治世理想 | 第182-194页 |
一、"护养邦本"的经世情怀 | 第182-185页 |
二、抗金复疆的务实主张 | 第185-188页 |
三、经邦治国的实政功业 | 第188-192页 |
四、内圣外王合一并重的经世特征 | 第192-194页 |
第四章 排佛继圣的卫道精神 | 第194-240页 |
第一节 拒斥异端的立道宗旨 | 第195-208页 |
一、佛学渊源 | 第195-197页 |
二、佛教义理批判 | 第197-205页 |
三、佛教伦理批判 | 第205-208页 |
第二节 安身立命的仁学精神 | 第208-229页 |
一、仁学之发展演变 | 第210-215页 |
二、仁学之主要内容 | 第215-220页 |
三、张栻与朱熹之"仁说"辩论 | 第220-229页 |
第三节 传道求仁的担当意识 | 第229-240页 |
一、对儒家经典的重视 | 第230-232页 |
二、对理学先贤的推崇 | 第232-234页 |
三、对仁义道学的传播 | 第234-240页 |
第五章 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 第240-256页 |
第一节 张栻的历史地位 | 第240-251页 |
一、发展了宋代理学的理论体系 | 第240-242页 |
二、奠定了湖湘学派的地位和规模 | 第242-244页 |
三、影响了当时学者的学术发展 | 第244-248页 |
四、在政治领域的贡献 | 第248-251页 |
第二节 张栻对后世的影响 | 第251-256页 |
余论 张拭理学身后式微的原因 | 第256-261页 |
参考文献 | 第261-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