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债权担保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绪论 | 第15-21页 |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7-19页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先秦至隋唐时期债权担保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 第21-47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债权担保的概念分析 | 第21-29页 |
一、中国古代债权担保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二、中国古代存在的债权担保方式 | 第22-29页 |
第二节 先秦与秦汉时期债权担保的产生 | 第29-37页 |
一、先秦时期 | 第30-32页 |
二、秦汉时期 | 第32-37页 |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期债权担保制度的缓慢发展 | 第37-47页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37-41页 |
二、隋唐五代时期 | 第41-47页 |
第二章 宋代债权担保发达的社会环境 | 第47-75页 |
第一节 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 第47-55页 |
一、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的商业交往 | 第47-50页 |
二、纸币成为重要的流通手段,商业信用空前发达 | 第50-52页 |
三、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使担保成为必要手段 | 第52-55页 |
第二节 宋代契约制度的空前发达 | 第55-59页 |
一、契约成为普遍的交易形式 | 第55-58页 |
二、契约的规范化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宋代统治者法治观念的深化 | 第59-69页 |
一、礼法并用,提倡诚信良风 | 第59-62页 |
二、追求公平、公正的公法观 | 第62-66页 |
三、改变抑商传统,保护商人利益 | 第66-68页 |
四、加强民事立法,调整民事关系 | 第68-69页 |
第四节 宋代民众维权意识的提高 | 第69-75页 |
一、尚讼之风,启蒙民众维权意识 | 第69-71页 |
二、"讼学"兴起,催化担保发展 | 第71-75页 |
第三章 宋代债权担保方式的发展与演变(上) | 第75-107页 |
第一节 宋代保证担保的发展与演变 | 第76-87页 |
一、唐宋时期民间债权实现方式的变化 | 第76-81页 |
二、牙人担保 | 第81-85页 |
三、宋代"铺户"的保证担保 | 第85-87页 |
第二节 宋代质押担保的发展与演变 | 第87-94页 |
一、宋代担保质权标的物的变化 | 第88-90页 |
二、质权担保的专营化发展 | 第90-93页 |
三、宋代动产质权法规的体系化发展 | 第93-94页 |
第三节 宋代抵押担保的发展与演变 | 第94-107页 |
一、中国古代抵押担保发展中的限制因素 | 第94-97页 |
二、宋代抵押担保中的抵当 | 第97-100页 |
三、宋代民间抵当关系 | 第100-102页 |
四、宋代抵押担保中的倚当 | 第102-107页 |
第四章 宋代债权担保方式的发展与演变(下) | 第107-129页 |
第一节 宋代典权的发展与演变 | 第107-118页 |
一、典权的取得 | 第107-111页 |
二、典权的典期、回赎期及对出典人回赎权的保护 | 第111-113页 |
三、典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 第113-116页 |
四、典权的消灭 | 第116页 |
五、宋代典权的时代局限 | 第116-118页 |
第二节 宋代定金担保的产生 | 第118-121页 |
一、信用买卖的兴起 | 第119-120页 |
二、定金担保的产生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宋代其他担保方式 | 第121-129页 |
一、瑕疵担保 | 第121-123页 |
二、追夺担保 | 第123-125页 |
三、恩赦担保 | 第125-129页 |
第五章 宋代债权担保制度的中西比较 | 第129-150页 |
第一节 10-13世纪中西社会经济背景比较 | 第129-134页 |
一、西欧城市庄园经济的兴盛和城市自治权的出现 | 第129-132页 |
二、宋代与欧洲同期经济背景比较 | 第132-134页 |
第二节 宋代与日耳曼法债权担保制度之比较 | 第134-141页 |
一、日耳曼法及其特点 | 第134-135页 |
二、宋代与日耳曼法担保制度比较 | 第135-141页 |
第三节 宋代与罗马法债权担保制度之比较 | 第141-148页 |
一、罗马法在西欧的传播 | 第141-143页 |
二、宋代与罗马法担保制度比较 | 第143-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结语:宋代债权担保制度的历史地位 | 第150-160页 |
(一) 元代担保制度的发展和继承 | 第151-154页 |
(二) 明代担保的发展和继承 | 第154-155页 |
(三) 清代担保的发展和继承 | 第155-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