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序言 | 第9-15页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几个问题的说明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修道院教育的产生 | 第15-26页 |
第一节 修道院运动与西欧修道院制度的确立 | 第15-19页 |
一、修道院运动产生的背景 | 第15-17页 |
二、西欧修道院制度的确立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早期教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 第19-26页 |
一、克莱门特的诺斯替主义教育观 | 第19-21页 |
二、哲罗姆与奥古斯丁的苦行主义教育观 | 第21-26页 |
第二章 6至9世纪前期的修道院教育 | 第26-58页 |
第一节 爱尔兰修道院教育 | 第26-33页 |
一、裴特里克传教与修道院主导地位的形成 | 第26-27页 |
二、童僧教育 | 第27-28页 |
三、修道院的古典文学与希腊语学习 | 第28-30页 |
四、修道院学校中的俗家弟子和外国学子 | 第30-32页 |
五、爱尔兰修道院教育繁荣的原因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英格兰修道院教育 | 第33-40页 |
一、传教活动与以修道院为中心的不列颠教会体系的形成 | 第33-35页 |
二、英格兰最早的修道院学校 | 第35-36页 |
三、韦穆与贾罗学校 | 第36-37页 |
四、约克学校 | 第37-40页 |
第三节 大陆修道院教育 | 第40-58页 |
一、6世纪时大陆文化教育与维瓦留姆修道院学校 | 第40-43页 |
二、本尼狄克修道院的读写教育与大戈列格利的修士教育观 | 第43-46页 |
三、爱尔兰人、英格兰人在大陆的传教活动 | 第46-48页 |
四、修道院学者与加洛林文化复兴 | 第48-50页 |
五、阿尔琴在圣马丁修道院的教学实践 | 第50-52页 |
六、拉伯努斯·莫鲁斯与富尔达学校 | 第52-54页 |
七、加洛林复兴与大陆修道院时代的形成 | 第54-58页 |
第三章 9世纪后期至11世纪前期的修道院教育 | 第58-65页 |
第一节 克吕尼修道院改革与大陆修道院教育的复苏 | 第59-62页 |
一、克吕尼修道院改革 | 第59-60页 |
二、劫后重生的修道院学校 | 第60-62页 |
第二节 邓斯坦改善英格兰修道院教育的努力 | 第62-65页 |
第四章 11世纪后期至14世纪的修道院教育 | 第65-86页 |
第一节 大陆修道院教育 | 第66-77页 |
一、蒙特卡西诺学校 | 第66-69页 |
二、修道院学校的变化 | 第69-74页 |
三、12、13世纪修道院改革运动与新兴修会的教育目标 | 第74-77页 |
第二节 英格兰修道院教育 | 第77-83页 |
一、诺曼人征服对英格兰修道院的影响 | 第77-78页 |
二、修道院学术与教育的复兴 | 第78-80页 |
三、修道院资助或开办的世俗学校 | 第80-81页 |
四、大学中的学僧(Monk-scholars) | 第81-83页 |
第三节 爱尔兰修道院教育 | 第83-86页 |
一、本土修道院的衰落与大陆教团的传入 | 第83-84页 |
二、诺曼人入侵与各大教团的教育情况 | 第84-86页 |
第五章 修道院教育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第86-108页 |
第一节 修道院对西欧初中等教育的贡献 | 第86-90页 |
一、修道院与教会教育的实践 | 第86-88页 |
二、修道院与俗家弟子的教育 | 第88-90页 |
第二节 修道院教育与中世纪大学 | 第90-100页 |
一、修道院与世俗学校的成长 | 第90-93页 |
二、修道院学问与早期大学的学科建设 | 第93-97页 |
三、修士对大学教学的参与和贡献 | 第97-100页 |
第三节 修道院教育与文艺复兴 | 第100-108页 |
一、修道院与古典文献的收藏和复制 | 第101-104页 |
二、禁欲主义与人文主义 | 第104-10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后记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