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城市扩张中“开放型住区”模式及问题探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相关概念辨析第8-9页
     ·城市扩张第8页
     ·开放型住区第8-9页
     ·城市住区区位第9页
   ·建国后住区建设背景第9-12页
     ·建国后的住区建设历程第9-11页
     ·规律及趋势总结第11-12页
   ·选题缘由第12-13页
     ·现实的问题第12页
     ·回归城市的住区开放第12-13页
     ·顺应城市发展的“住区开放”第13页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4-16页
第二章 城市扩张中“开放型住区”的关联度解析第16-30页
   ·城市扩张的特点及出现的问题第16-20页
     ·城市扩张方式第16页
     ·城市的快速扩张第16-18页
     ·城市扩张的短周期表现第18页
     ·城市住区扩张出现的问题第18-20页
   ·城市扩张中社会转型与住区开放的关联第20-22页
     ·社会政治经济转变与开放的关联第20-21页
     ·住房供给方式转变与住区开放的关联第21页
     ·产权变化与住区开放的关联第21-22页
   ·城市区位与开放型住区规模的选择第22-24页
     ·城市住区的区位选择第22页
     ·影响开放型住区规模的因素第22-23页
     ·住区规模大小与开放的关联第23-24页
   ·理论支撑第24-30页
     ·传统城市扩张与居住空间结构理论第24-25页
     ·西方经典的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第25-26页
     ·居住小区规划理论第26-27页
     ·住区区位理论第27页
     ·新城市主义第27-28页
     ·理论发展的借鉴第28-30页
第三章 案例的比较研究第30-55页
   ·案例选择的缘由第30-31页
   ·杭州1980年代开放型住区变迁及解析第31-37页
     ·向城市开放的杭州1980年代住区第31-33页
     ·住区的变迁第33-35页
     ·住区变迁的解析第35-37页
   ·万科“四季花城”系列开放型住区比较第37-46页
     ·向城市开放的万科“四季花城”系列第37-39页
     ·区位与规模比较第39-43页
     ·空间组织及封闭单元比较第43-44页
     ·建筑类型及人群构成第44-45页
     ·公共设施配置比较第45-46页
   ·杭州1980年代开放型住区与万科“四季花城”系列比较第46-51页
     ·产生的背景比较第46页
     ·城市扩张时序及区位选择比较第46-48页
     ·建筑类型及人群构成比较第48页
     ·空间组织方式及规模比较第48-49页
     ·封闭单元方式及规模比较第49-50页
     ·公共设施配置比较第50-51页
   ·小结第51-55页
     ·继承与延续第51页
     ·被动的改变与主动的适应第51-52页
     ·顺应城市扩张的城市基本单元重构第52-53页
     ·住区功能的混合与转换第53-54页
     ·适应不同区位的住区及封闭单元规模第54-55页
第四章 “开放型住区”模式探析第55-69页
   ·“大开放、小封闭”的空间布局第55-56页
   ·开放的住区街道空间第56-58页
     ·顺应城市路网系统的交通组织第56-57页
     ·对城市支路的有效补充第57页
     ·人车共行的街道生活第57-58页
   ·开放的住区商业空间第58-59页
     ·邻里级商业第59页
     ·住区级商业第59页
   ·配套公共设施的开放与共享第59-60页
   ·适宜的封闭单元规模第60-66页
     ·封闭单元规模的影响要素第60-62页
     ·适宜的人口规模第62-63页
     ·适宜的用地规模第63-66页
   ·开放型住区的空间组织模型第66-69页
结语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后记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政府规划的社区规划实证研究
下一篇:城市住区发展报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