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钛熔盐电解制取钛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6页 |
| ·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 | 第9页 |
| ·钛的性质和用途 | 第9-11页 |
| ·钛的性质 | 第9-11页 |
| ·钛的主要应用领域及用途 | 第11页 |
| ·钛资源的分布状况 | 第11-13页 |
| ·世界钛资源 | 第11-12页 |
| ·中国钛资源 | 第12-13页 |
| ·钛冶金发展史 | 第13-16页 |
| 2 制备钛的方法评述与分析 | 第16-30页 |
| ·传统制取钛及其合金的方法评述 | 第16-20页 |
| ·碳、氮热还原法 | 第16页 |
| ·等离子冶金法 | 第16页 |
| ·金属热还原法 | 第16-19页 |
| ·电解TiCl_4 制备海绵钛 | 第19-20页 |
| ·熔盐电解二氧化钛制备钛的方法评述 | 第20-28页 |
| ·FFC 法 | 第20-22页 |
| ·OS 法 | 第22-23页 |
| ·EMR 法 | 第23-24页 |
| ·昆明理工大学的实验研究 | 第24-25页 |
| ·东北大学的实验研究 | 第25-26页 |
| ·SOM 法 | 第26-27页 |
| ·自耗电极法 | 第27-28页 |
| ·BHP 法 | 第28页 |
| ·电解制备钛综合评述 | 第28-30页 |
| 3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案 | 第30-50页 |
| ·实验所需原材料及仪器 | 第30-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实验装置的改进 | 第32-33页 |
| ·石墨阳极的选择 | 第33页 |
| ·阴极制备方法 | 第33-40页 |
| ·混料、筛分 | 第34页 |
| ·成形 | 第34-37页 |
| ·阴极烧结 | 第37-38页 |
| ·烧结配碳增加TiO_2 孔隙率的研究 | 第38-40页 |
| ·熔盐的选择 | 第40-42页 |
| ·熔盐的特性 | 第40-41页 |
| ·熔盐选择性实验 | 第41-42页 |
| ·熔盐预处理 | 第42-43页 |
| ·氩气的预处理 | 第43-44页 |
| ·电解电压和氧分压的控制 | 第44-50页 |
| ·热力学方法简介 | 第44-45页 |
| ·TiO_2 逐级还原的热力学计算 | 第45-47页 |
| ·体系氧分压的控制 | 第47-50页 |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60页 |
| ·电解实验结果 | 第50-58页 |
| ·第一阶段实验结果 | 第50-52页 |
| ·第二阶段实验结果 | 第52-58页 |
| ·试样质量与电解电流的关系 | 第58-59页 |
| ·电解尾气的检测分析 | 第59页 |
| ·熔盐表面炭黑状物质生成的理论分析 | 第59-60页 |
| 5 反应机理研究 | 第60-72页 |
| ·还原机理的研究概况 | 第60页 |
| ·电化学特性的研究 | 第60-67页 |
| ·电化学方法简介 | 第60-63页 |
| ·TiO_2 阴极的循环伏安曲线的测定 | 第63-64页 |
| ·TiO_2 电极体系计时电流曲线的测定 | 第64-67页 |
| ·电流效率的估计 | 第67页 |
| ·各种副反应对电解实验的影响 | 第67-72页 |
| ·熔盐表面炭黑生成的理论分析 | 第67-68页 |
| ·钙钛矿生成的原因分析 | 第68-7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展望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