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托换技术概述 | 第13-19页 |
·托换工程的特点 | 第13-14页 |
·托换结构的主要形式 | 第14-15页 |
·托换方法分类 | 第15页 |
·托换技术的应用条件 | 第15-19页 |
·桩基托换技术进展 | 第19-27页 |
·桩基托换技术的关键及其进展 | 第19-23页 |
·国内外托换工程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23-27页 |
·车辆动荷载作用下桥梁基础托换的特点 | 第27页 |
·论文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27-30页 |
·研究背景 | 第27-2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5页 |
第二章 津滨轻轨桥墩托换工程设计与施工概况 | 第35-61页 |
·设计背景与设计方案选择 | 第35-40页 |
·设计背景 | 第35-36页 |
·津滨轻轨高架桥概况 | 第36页 |
·工程场地地质情况 | 第36-37页 |
·方案比较 | 第37-40页 |
·设计方案 | 第40-46页 |
·地道设计方案 | 第40-41页 |
·托换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41-42页 |
·托换结构与工艺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42-43页 |
·托换结构设计 | 第43-45页 |
·托换荷载的传递途径 | 第45-46页 |
·托换施工工艺与质量保证措施 | 第46-59页 |
·主动托换施工的工艺流程 | 第46-47页 |
·托换施工关键工艺与质量保证措施 | 第4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第三章 托换工程风险分析与预防措施 | 第61-73页 |
·风险分析的意义 | 第61-62页 |
·桥墩托换工程风险源辨识 | 第62-63页 |
·风险预防措施 | 第63-69页 |
·业主 | 第63-67页 |
·设计单位 | 第67页 |
·施工单位 | 第67-68页 |
·监理单位 | 第68页 |
·监测单位 | 第68-69页 |
·轻轨运营管理单位 | 第69页 |
·风险应急方案 | 第69-71页 |
·应急体系设计 | 第70-71页 |
·施工应急预案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第四章 托换结构的“时变性”与数值模拟 | 第73-101页 |
·托换结构的时变过程与特征 | 第73-77页 |
·托换结构的时变过程分析 | 第73-77页 |
·托换结构时变特征分析 | 第77页 |
·“时变”因素分析 | 第77-85页 |
·结构体系转化 | 第77-80页 |
·混凝土的收缩 | 第80页 |
·混凝土的徐变 | 第80-82页 |
·结构有效预应力变化 | 第82-83页 |
·温度变化 | 第83-84页 |
·桩-土摩阻力变化 | 第84页 |
·新施工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变化 | 第84-85页 |
·托换桩的沉降 | 第85页 |
·施工荷载 | 第85页 |
·轻轨列车动荷载 | 第85页 |
·墩-梁固结点受力与各施工阶段结构应力与变形分析 | 第85-92页 |
·墩-梁固结点受力分析 | 第85-88页 |
·托换施工过程模拟计算 | 第88-92页 |
·应对托换结构“时变性”采取的措施 | 第92-98页 |
·工艺设计上采取的“主动”措施 | 第92页 |
·千斤顶是实现结构变形调整的“主动”手段 | 第92-94页 |
·施工温度优化 | 第94-97页 |
·严格控制施工工序、优化施工环境 | 第97-98页 |
·实时监测实现信息化施工 | 第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第五章 托换工程试验研究 | 第101-125页 |
·托换桩承载力试验 | 第101-103页 |
·桩-梁结点承载力试验 | 第103-107页 |
·托换节点承载力1:4 模型试验 | 第104-105页 |
·结点承载力1:2 模型试验 | 第105页 |
·托换节点受力机理分析与设计建议 | 第105-106页 |
·截桩过程1:4 模型试验 | 第106-107页 |
·轻轨列车限速试验 | 第107-118页 |
·试验目的 | 第107页 |
·试验实施 | 第107-110页 |
·试验结果 | 第110-117页 |
·结果分析 | 第117-118页 |
·托换施工期间轻轨列车限速的方案 | 第118页 |
·列车重复振动对混凝土强度和植筋拉拔力影响试验 | 第118-121页 |
·列车振动对混凝土强度影响试验 | 第119-120页 |
·列车振动对植筋拉拔力影响试验 | 第120-121页 |
·各个施工阶段列车提速试验 | 第121-123页 |
·轻轨墩柱切断之后的提速试验 | 第121-122页 |
·桩-梁固结之后的提速试验 | 第12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5页 |
第六章 托换施工过程的监测与控制 | 第125-173页 |
·实施施工监控的必要性 | 第125-127页 |
·施工监控的目的 | 第127-128页 |
·施工监控的内容及测点布置 | 第128-137页 |
·实现施工控制的主要措施 | 第128页 |
·监测内容与传感器布置 | 第128-136页 |
·监测采用仪器、传感器的精度 | 第136-137页 |
·施工监控标准的制定 | 第137-143页 |
·制定监控标准的原则 | 第137页 |
·控制标准的制定依据 | 第137-142页 |
·施工监控的标准 | 第142-143页 |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处理 | 第143-146页 |
·应用数据无线传输技术实现静态指标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 | 第143-146页 |
·动态指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第146页 |
·施工监控的实施 | 第146-156页 |
·监测工作阶段划分 | 第146-147页 |
·施工监测与控制的运行机制 | 第147页 |
·施工控制计算分析的方法 | 第147-149页 |
·各个施工阶段施工监控的实施 | 第149-156页 |
·施工监测的结果与分析 | 第156-171页 |
·桥梁外观 | 第156-157页 |
·桥梁线形 | 第157-159页 |
·桥墩自振频率测试结果 | 第159-160页 |
·钢轨动应力测试结果 | 第160-161页 |
·轻轨列车行车安全指标测试结果 | 第161-163页 |
·墩顶高程变化与倾角 | 第163-164页 |
·托换大梁顶部高程变化与线形 | 第164-167页 |
·托换大梁与被托换桥墩连结点的相对位移与植入钢筋的内力 | 第167-168页 |
·托换桩沉降和轴力 | 第168-170页 |
·托换大梁最大应力 | 第170页 |
·施工监控结论 | 第170-171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3页 |
第七章 轻轨桥梁托换后评估 | 第173-192页 |
·轻轨桥梁的静力学性能 | 第173-175页 |
·桥梁结构的变化 | 第173-174页 |
·桥梁承载能力与刚度的变化 | 第174-175页 |
·轻轨桥梁的动力学性能 | 第175-183页 |
·桥梁自振特性比较 | 第175-177页 |
·车辆动荷载作用下桥梁的动力响应比较 | 第177-178页 |
·轻轨桥墩承受风荷载比较 | 第178-179页 |
·地震荷载作用下轻轨桥墩动力响应比较 | 第179-183页 |
·使用性能 | 第183-190页 |
·轻轨列车行车安全性 | 第183-184页 |
·耐久性 | 第184-185页 |
·抗灾变能力分析 | 第185-186页 |
·景观分析 | 第186-189页 |
·使用空间 | 第189-190页 |
·后期运营期间的维护与管理 | 第190页 |
·中央大道(托换工程地道部分)的维护与管理 | 第190页 |
·轻轨桥梁(与托换有关的两联六跨)的维护与管理 | 第190页 |
·本章小结 | 第190-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19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2-196页 |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论 | 第192-19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94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94-195页 |
·桩基托换技术的发展前景 | 第195-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7-19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7-198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98页 |
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8-199页 |
详细摘要 | 第199-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