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概述 | 第7-16页 |
| ·课题的来源 | 第7-13页 |
| ·课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2章 有效情境 | 第16-25页 |
| ·情境 | 第16页 |
| ·真实情境 | 第16页 |
| ·学习情境 | 第16-17页 |
| ·有效教学 | 第17-20页 |
| ·有效情境 | 第20-25页 |
| 第3章 创设有效情境的基本原则 | 第25-33页 |
| ·创设有效情境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 ·创设有效情境的基本原则 | 第27-33页 |
| 第4章 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 第33-53页 |
| ·创设生活化情境 | 第33-38页 |
| ·创设模拟化情境 | 第38-39页 |
| ·创设问题化情境 | 第39-41页 |
| ·创设有冲突的质疑情境 | 第41-42页 |
| ·创设层次化情境 | 第42-44页 |
| ·结合化学美学,创设愉悦情境 | 第44-45页 |
| ·创设有空间的想象情境 | 第45页 |
| ·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 第45-47页 |
| ·创设简单有效、“含金量”高的情境 | 第47-49页 |
| ·利用知识的发生过程,创设探索情境 | 第49-50页 |
| ·拓展延伸、创设课外情境 | 第50-51页 |
| ·利用优秀的教辅资料,创设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情境 | 第51-53页 |
| 第5章 情境创设的误区 | 第53-65页 |
| ·‘情境创设’概念理解的误区 | 第53-55页 |
| ·情境创设形式化误区(游离于内容之外的包装) | 第55-57页 |
| ·情境创设缺乏定向性 | 第57-58页 |
| ·某些情境创设喧宾夺主 | 第58-60页 |
| ·未将“问题情境生活化”转化为“生活情境化学化” | 第60-63页 |
| ·情境创设有“始”无“终” | 第63页 |
| ·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 第63-65页 |
| 第6章 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 第65-70页 |
| ·找疑难事,创设解答生活问题的探究情境 | 第65-66页 |
| ·选择特例,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 | 第66-67页 |
| ·化静为动,创设变化多端的动态情境 | 第67页 |
| ·开放课题,创设新信息为背景的多元情境 | 第67-68页 |
| ·正反呈现,创设客观评价事物的立体情境 | 第68-69页 |
| ·前后呼应,创设连续一致的完整情境 | 第69-70页 |
| 第7章 情境创设有效性的评价 | 第70-77页 |
|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 第70-71页 |
| ·我校新课程高中化学的学业评价及学分认定 | 第71页 |
| ·情境创设有效性的评价 | 第71-77页 |
| 第8章 对情境创设的反思 | 第77-86页 |
| ·对“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情境创设的反思 | 第77-78页 |
| ·第2 日的反馈 | 第78-79页 |
| ·一周后的反馈 | 第79-81页 |
| ·一月后的反馈 | 第81-82页 |
| ·两个月后的反馈 | 第82-84页 |
| ·一学期后的反馈 | 第84-86页 |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6-89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建议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附录 | 第95-105页 |
| 详细摘要 | 第105-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