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平面道路连接交通影响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国外交通发展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连接交通发展的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定位与对象界定 | 第14-1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7页 |
·本文的篇章结构 | 第17-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连接交通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城市道路功能和等级的划分 | 第20页 |
·连接交通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连接交通设计 | 第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第三章 连接交通组织模式及特征 | 第26-40页 |
·道路功能及类型分析 | 第26-28页 |
·道路功能及类型概述 | 第26-27页 |
·确定连接交通组织方式的意义 | 第27-28页 |
·连接交通组织模式分析 | 第28-35页 |
·模式总论 | 第28-33页 |
·模式划分依据 | 第28-29页 |
·模式划分结果 | 第29-33页 |
·国内的主要模式 | 第33-35页 |
·模式一 无左转蓄车区式直接左转 | 第33-34页 |
·模式二 设置左转蓄车区式直接左转 | 第34页 |
·模式三 右转+掉头替代连接道路左转 | 第34-35页 |
·模式四 右转+掉头替代直接左转 | 第35页 |
·连接交通主要组织模式基本特征分析 | 第35-38页 |
·模式一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模式二特征分析 | 第36-37页 |
·模式三特征分析 | 第37-38页 |
·模式四特征分析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连接交通效率影响分析 | 第40-64页 |
·连接交通效率分析概述 | 第40页 |
·通行能力分析 | 第40-47页 |
·通行能力概述 | 第40-42页 |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第42-47页 |
·交通流向优先性分析 | 第42-43页 |
·主要道路左转交通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 第43-44页 |
·主要道路直行交通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 第44-46页 |
·连接道路潜在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 第46-47页 |
·延误分析 | 第47-61页 |
·主要道路延误分析 | 第47-53页 |
·主要道路交通量与主要道路车均延误的关系 | 第47-48页 |
·连接道路位置与主要道路车均延误的关系 | 第48-51页 |
·连接道路密度与主要道路车均延误的关系 | 第51-53页 |
·连接道路延误分析 | 第53-58页 |
·连接道路位置与车均延误的关系 | 第53-56页 |
·连接道路数量与车均延误的关系 | 第56-58页 |
·系统延误分析 | 第58-61页 |
·适应性分析 | 第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第五章 连接交通平顺性分析 | 第64-84页 |
·平顺性概述 | 第64-65页 |
·概念 | 第64-6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65页 |
·主要道路平顺性分析方法 | 第65-70页 |
·分析方法概述 | 第65-67页 |
·分析思路 | 第65-66页 |
·分析手段 | 第66-67页 |
·道路模型及关键节点的确定 | 第67-68页 |
·原则 | 第67页 |
·道路仿真条件 | 第67页 |
·分析方法 | 第67-68页 |
·基础交通状态速度方差分析 | 第68-70页 |
·不同连接交通设计模式下速度方差分析 | 第70-78页 |
·连接交通节点的设置(位置)对速度的影响 | 第70-72页 |
·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对速度的影响 | 第72-76页 |
·相同间距的多连接交通节点对速度影响 | 第76-78页 |
·道路平顺度分析 | 第78-81页 |
·主要道路流量与平顺度作用规律 | 第78-80页 |
·连接道路位置与平顺度作用规律 | 第80页 |
·连接交通节点个数与平顺度作用规律 | 第80-81页 |
·适应性分析 | 第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附录A 专业术语 | 第88-89页 |
附录B 仿真基础输入输出 | 第89-9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