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判决既判力移植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23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二、既判力的缺失:权力捉弄权利第13-18页
 三、既判力移植可行性分析第18-23页
第二章 诉讼认识与既判力第23-3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23-25页
  (一) 案例第23-24页
  (二) 评析第24-25页
 二、诉讼认识的两种模式第25-29页
  (一) 认识主体之差异第27页
  (二) 认识客体之差异第27-28页
  (三) 认识程序之差异第28-29页
 三、既判力理论中诉讼认识的制度保障第29-35页
  (一) 审前程序与证据失权第29-32页
  (二) 审前程序与争点第32-35页
第三章 诉讼标的与既判力第35-53页
 一、新、旧诉讼标的学说之争第35-44页
  (一) 诉讼标的学说之司法适用第35-38页
  (二) 诉讼标的学说之优劣评析第38-44页
 二、诉讼标的与既判力客观范围之关联第44-53页
  (一) 诉讼标的机能之弱化第44-47页
  (二) 诉讼标的与既判力客观范围之契合第47-53页
第四章 程序保障、自我责任与既判力第53-67页
 一、无诉请求判决之既判力效力第54-61页
  (一) 问题意识第54-56页
  (二) 法官的理由:纠纷的一次性解决第56-58页
  (三) “责任效”的语境第58-61页
 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之改革第61-67页
  (一)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既判力的承受第61-63页
  (二)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辅助人制度第63-67页
第五章 再审与既判力第67-93页
 一、再审理由比较法研究第67-79页
  (一) 再审功能刍议第67-72页
  (二) 再审理由商榷之一: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第72-75页
  (三) 再审理由商榷之二: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第75-79页
 二、既判力之不确定:再审启动主体批判第79-93页
  (一) 启动主体失范与既判力之冲突第79-82页
  (二) 启动主体失范的原因分析第82-89页
  (三) 回归范式:权力与权利的界限第89-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致谢第97-9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9-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先秦儒家荣辱观及其现代启示
下一篇:保障人权是我国行政诉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