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实践意义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页 |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先秦儒家荣辱观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2-16页 |
·先秦儒家荣辱观的时代环境 | 第12-16页 |
·经济基础的变革 | 第12-13页 |
·政治格局的变化 | 第13页 |
·思想文化的变迁 | 第13-16页 |
第三章 先秦儒家荣辱观的主要内涵 | 第16-20页 |
·“仁义”是先秦儒家荣辱观的核心价值观念 | 第16-17页 |
·“礼”是先秦儒家荣辱观的约束方法 | 第17-18页 |
·“知耻”是先秦儒家荣辱观的心理基础 | 第18-20页 |
第四章 先秦儒家荣辱观的实现途径 | 第20-24页 |
·加强道德修养 | 第20-21页 |
·遵守礼法规范 | 第21-22页 |
·尊师重教 | 第22-24页 |
第五章 对先秦儒家荣辱观的评析 | 第24-32页 |
·先秦儒家荣辱观的历史影响 | 第24-26页 |
·先秦儒家荣辱观所确立的荣辱价值体系,有利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好转 | 第24-25页 |
·先秦儒家荣辱观为中国传统道德中的耻感意识奠定了思想基础 | 第25页 |
·先秦儒家荣辱观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25-26页 |
·先秦儒家荣辱观的现实意义 | 第26-29页 |
·先秦儒家荣辱观是当代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 | 第26-27页 |
·先秦儒家荣辱观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 | 第27-28页 |
·先秦儒家荣辱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28-29页 |
·先秦儒家荣辱观的历史局限性 | 第29-32页 |
·先秦儒家荣辱观渗透着封建特权的思想,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 第29-30页 |
·先秦儒家荣辱观过分强调“重义轻利”,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 | 第30-32页 |
第六章 先秦儒家荣辱观现代启示 | 第32-44页 |
·借鉴先秦儒家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第32-36页 |
·以加强耻感教育为途径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第32-34页 |
·促使受教育者形成道德修养,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 | 第34-36页 |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全面发展 | 第36-39页 |
·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支撑 | 第36-38页 |
·诚信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 第38-39页 |
·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 第39-44页 |
·知荣明耻,重在实践是提高全民道德品质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唯一途径 | 第40-41页 |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1-4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