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2页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7-8页 |
·OPEN-3000 系统简介 | 第8-9页 |
·OPEN3000 系统的研发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遵循新标准 | 第10页 |
·采用新技术 | 第10-11页 |
·满足新需求 | 第11页 |
·适应新体制 | 第11页 |
·解决老问题 | 第11-12页 |
第二章 OPEN3000 系统的技术研究重点 | 第12-27页 |
·对IEC 61970 标准的研究 | 第12-18页 |
·对国际标准的跟踪 | 第12-13页 |
·标准主要内容介绍 | 第13-14页 |
·对标准的实验 | 第14-15页 |
·对标准的理解和实施 | 第15-18页 |
·IEC 61970 标准的研究结论 | 第18页 |
·对CORBA 技术的研究 | 第18-25页 |
·CORBA 产生的背景 | 第18-19页 |
·CORBA 的发展历程 | 第19-22页 |
·对象管理组织(OMG)简介 | 第19-20页 |
·CORBA 主要版本的发展历程 | 第20页 |
·CORBA 体系结构概述 | 第20-21页 |
·ORB 接口结构 | 第21-22页 |
·CORBA 的通信方式 | 第22-23页 |
·CORBA 性能分析 | 第23-25页 |
·CORBA 技术的研究结论 | 第25页 |
·对跨平台技术的研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OPEN-3000 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27-33页 |
·硬件体系结构 | 第27-29页 |
·软件体系结构 | 第29-33页 |
·集成总线层 | 第30页 |
·数据总线层 | 第30-31页 |
·公共服务层 | 第31-32页 |
·应用系统层 | 第32-33页 |
第四章 OPEN-3000 系统的设计与关键技术特点 | 第33-54页 |
·系统设计方针 | 第33-36页 |
·实时信息系统平台的设计 | 第33页 |
·能量管理系统的设计 | 第33-34页 |
·配网管理系统的设计 | 第34页 |
·公共信息平台系统的设计 | 第34-35页 |
·应用系统的融合 | 第35-36页 |
·系统关键技术特点 | 第36-54页 |
·遵循IEC 61970 标准的建模与集成技术 | 第36-37页 |
·完善的跨平台/混合平台设计 | 第37-38页 |
·高可靠的冗余机制 | 第38-39页 |
·后备系统(异地备用) | 第39-40页 |
·双网分流技术 | 第40页 |
·强大的安全WEB 功能 | 第40-41页 |
·多态支持与CASE 管理 | 第41-43页 |
·以人为本的界面设计 | 第43-44页 |
·前置系统设计与数据保险箱 | 第44-47页 |
·SCADA 概念升级 | 第47-49页 |
·多源数据处理技术 | 第49-50页 |
·稳定实用的高级应用软件(PAS) | 第50-52页 |
·先进逼真的调度员培训仿真(DTS) | 第52-54页 |
第五章 OPEN3000 系统安全防护的设计与实施 | 第54-63页 |
·安全防护方案 | 第54-59页 |
·安全分区 | 第54-57页 |
·业务系统分置于安全区的原则 | 第55-56页 |
·生产控制大区安全区内部安全防护要求 | 第56页 |
·管理信息大区安全要求 | 第56-57页 |
·安全区拓扑结构 | 第57-58页 |
·横向隔离 | 第58页 |
·纵向加密认证 | 第58-59页 |
·安全防护措施 | 第59-60页 |
·备份与恢复 | 第59页 |
·恶意代码防范 | 第59页 |
·防火墙技术 | 第59页 |
·入侵检测技术 | 第59页 |
·加固要求 | 第59-60页 |
·安全WEB 服务 | 第60页 |
·计算机系统访问控制 | 第60页 |
·远程拨号访问 | 第60页 |
·安全文件网关 | 第60页 |
·安全审计 | 第60页 |
·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实施 | 第60-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详细摘要 | 第67-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