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引言 | 第13页 |
·金纳米粒子的性质 | 第13-15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 | 第13-14页 |
·荧光效应 | 第14-15页 |
·量子尺寸效应和单电子跃迁 | 第15页 |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5-16页 |
·模板法 | 第15页 |
·微波高压法 | 第15页 |
·晶种法 | 第15页 |
·反胶束法 | 第15-16页 |
·表面修饰的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6-17页 |
·柠檬酸盐还原法 | 第16页 |
·Brust方法 | 第16-17页 |
·金纳米颗粒在金属粒子检测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金纳米颗粒的比色分析 | 第17-19页 |
·基于拉曼光谱的检测 | 第19页 |
·基于荧光金纳米颗粒的检测 | 第19-20页 |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立题背景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谷胱甘肽修饰的金纳米粒子(GSH-AuPNs)和2-苯乙硫醇修饰的金纳米粒子(Au_(38)(SC_2H_4Ph)_(24))的制备以及表征 | 第22-32页 |
·引言 | 第22页 |
·实验部分 | 第22-26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3-25页 |
·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25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25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25页 |
·NMR光谱的测定 | 第25-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GSH-AuPNs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26页 |
·Au_(38)(SC_2H_4Ph)_(24)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26-27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27-28页 |
·核磁共振光谱的测定 | 第28-31页 |
·透射电镜表征(TEM) | 第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谷胱甘肽修饰的金纳米对金属离子的识别研究 | 第32-42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3页 |
·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33-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GSH-AuNPs浓度对金纳米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4页 |
·不同pH对GSH-AuNPs的影响 | 第34-35页 |
·离子强度(NaCl)对GSH-AuNPs纳米粒子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金属离子对GSH-AuNPs纳米粒子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金属离子浓度对GSH-AuNPs纳米粒子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PH条件下金属离子对GSH-AuNPs纳米粒子荧光强度的作用 | 第38-39页 |
·EDTA对GSH-AuNPs-金属离子体系荧光的影响 | 第39-40页 |
·共存离子对Cu~(2+)-GSH-AuNPs体系的干扰研究 | 第40-41页 |
·GSH-AuNPs用于定量分析Cu~(2+)的工作曲线 | 第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溶剂置换法制备卟啉微米粒子及其表征 | 第42-53页 |
·前言 | 第42-43页 |
·实验部分 | 第43-46页 |
·试剂 | 第43-44页 |
·溶剂置换法制备卟啉微米粒子重现性的研究 | 第44-45页 |
·不同比例THF条件下对微米粒子的影响研究 | 第45页 |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粒径的影响研究 | 第45页 |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粒径的影响研究 | 第45-46页 |
·微粒形态检测 | 第46页 |
·粒径分析 | 第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溶剂置换法制备卟啉微米粒子 | 第46-47页 |
·卟啉微米粒子重现性分析 | 第47-48页 |
·不同比例THF条件下对形成的卟啉微粒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不同表面活性剂种类的影响 | 第49-50页 |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微米粒子形态 | 第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