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信息社会高校教学改革的走向 | 第10-14页 |
一、信息社会高校教学应确立新人才观 | 第10-11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 | 第10页 |
(二) 博学而专精的人才观 | 第10页 |
(三) 富于创新力的人才观 | 第10-11页 |
二、信息社会高校教学内容的调整走向 | 第11-12页 |
(一) 教学内容面向国际化 | 第11页 |
(二) 教学内容面向信息化 | 第11页 |
(三) 教学内容面向综合化 | 第11页 |
(四) 注重引入科学方法论 | 第11-12页 |
三、信息社会高校技术的现代化 | 第12-14页 |
(一) 新型学习环境的出现 | 第12-13页 |
(二) 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 | 第14-19页 |
一、E-Learning 的定义 | 第14页 |
二、E-learning 的核心要素及整体特征 | 第14-15页 |
三、E-Learning 与高校教学改革 | 第15-17页 |
(一) E-Learning 的现状 | 第15-16页 |
(二) 计算机网络与网络教育的发展 | 第16页 |
(三) 远程教育的发展及特点 | 第16-17页 |
(四)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 第17页 |
四、数字化学习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数字化学习资源 | 第19-24页 |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 第19-21页 |
(一) 学习资源的涵义 | 第19页 |
(二) 数字化学习资源 | 第19页 |
(三)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分类 | 第19-21页 |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1-22页 |
(一) 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21页 |
(二)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目的不明确,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 | 第21页 |
(三) 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 第21-22页 |
(四) 数字化学习资源交互性差,缺少有效的指导 | 第22页 |
三、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原则 | 第22-24页 |
(一) 科学性原则 | 第22页 |
(二) 教学性原则 | 第22-23页 |
(三) 可接受性原则 | 第23页 |
(四) 交互性原则 | 第23页 |
(五) 时效性原则 | 第23页 |
(六) 效益性原则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大学物理”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 第24-34页 |
一、研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一) 交互性强,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 第24页 |
(二) 共享性好,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 | 第24-25页 |
二、教学端单机版教学课件的开发 | 第25-29页 |
(一) Authorware 课件开发工具简介 | 第25页 |
(二) 《大学物理》课件的研发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 第25-29页 |
三、基于web 的网络版学生学习系统的开发 | 第29-34页 |
(一) 开发流程及开发环境 | 第29页 |
(二) 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 | 第29-30页 |
(三) 网络版学习系统的主要优点及其在数字化学习中的地位 | 第30页 |
(四) 《大学物理》网络学习系统的功能实现 | 第30-34页 |
第五章、应用的实际状况和效果 | 第34-38页 |
一、《大学物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 | 第34页 |
(一) 辅助教师教学 | 第34页 |
(二) 在学生自学和辅导中的应用 | 第34页 |
(三) 资料参考 | 第34页 |
二、调查问卷的组织与发放 | 第34-35页 |
三、调查反馈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 第35-38页 |
(一) 对调查问卷进行的分析 | 第35-36页 |
(二) 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策略 | 第36-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