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号说明 | 第1-10页 |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1 前言 | 第14-31页 |
|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 第15-16页 |
| ·植抗逆相关信号转导途径 | 第16-17页 |
| ·依赖ABA 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16-17页 |
| ·不依赖ABA 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17页 |
| ·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 | 第17-19页 |
| ·DNA 结合结构域 | 第18页 |
| ·转录激活结构域 | 第18-19页 |
| ·二聚体结构域 | 第19页 |
| ·阻抑物结构域 | 第19页 |
| ·转录调控的对象 | 第19页 |
| ·抗逆相关的转录因子 | 第19-23页 |
| ·AP2/EREBP 类转录因子 | 第20页 |
| ·MYB 类转录因子 | 第20-22页 |
| ·bZIP 类转录因子 | 第22页 |
| ·WRKY 类转录因子 | 第22页 |
| ·NAC 类转录因子 | 第22-23页 |
| ·DREB 类转录因子 | 第23-28页 |
| ·DREB 类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 第23-24页 |
| ·DREB 转录因子的表达调控 | 第24-25页 |
| ·DREB 转录因子的功能 | 第25-26页 |
| ·DREB 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 ·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 ·基因转录水平调控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5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植物材料及其生长条件 | 第31页 |
| ·菌株与载体 | 第31-32页 |
| ·酶及其它生化试剂 | 第32页 |
| ·PCR 引物 | 第32页 |
| ·测序 | 第32页 |
| ·启动子分析数据库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44页 |
| ·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32-33页 |
| ·快捷型植物基因组DNA 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 | 第32-33页 |
| ·DNA 浓度和纯度检测 | 第33页 |
| ·总R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33-40页 |
| ·总RNA 的提取 | 第33-34页 |
| ·甲醛变性胶电泳检测RNA | 第34-35页 |
| ·反转录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35-36页 |
| ·PCR 扩增 | 第36页 |
| ·DNA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36-37页 |
| ·连接反应 | 第37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37-39页 |
| ·Inoue 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37-38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38-39页 |
| ·碱法小量质粒DNA 的提取 | 第39-40页 |
| ·DNA 序列的测定 | 第40页 |
| ·酵母单杂交筛库 | 第40-44页 |
| ·自激活检测 | 第40页 |
| ·酵母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40-41页 |
| ·诱饵载体和pGADT7-Rec 转化酵母菌株 | 第41页 |
| ·酵母克隆的初步筛选 | 第41-42页 |
| ·酵母克隆的假阳性筛选 | 第42页 |
| ·酵母克隆的X-Gal 显色反应 | 第42-43页 |
| ·插入片断的筛选及鉴定 | 第43页 |
| ·插入基因片段的同源性分析 | 第43页 |
| ·候选克隆与诱饵的互作验证 | 第43页 |
| ·按照以下具体步骤利用酵母质粒小提试剂盒提取酵母质粒 | 第43-44页 |
| ·DNA 与候选克隆的蛋白体外互作验证 | 第44-51页 |
| ·目的蛋白表达载体构建 | 第44-45页 |
|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及检测 | 第45-49页 |
| ·IPTG 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 | 第45页 |
| ·SDS-PAGE 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 | 第45-46页 |
| ·融合蛋白的分离(冻融法) | 第46-47页 |
| ·western 检测蛋白的表达 | 第47-48页 |
| ·转膜 | 第47页 |
| ·抗体孵育 | 第47-48页 |
| ·曝光及洗片 | 第48页 |
| ·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48-49页 |
| ·探针纯化 | 第49页 |
| ·凝胶阻滞分析 | 第49-51页 |
| ·Probe labeling | 第50页 |
| ·6%的活性 PAGE | 第50页 |
| ·Binding reaction | 第50-51页 |
| ·5×binding buffer | 第51页 |
| ·Running the gel | 第51页 |
| ·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 第51-57页 |
| ·取材 | 第51页 |
| ·大豆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检测 | 第51-52页 |
| ·转化拟南芥用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2-53页 |
|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53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3页 |
|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 第53页 |
| ·拟南芥的种植、转基因及遗传杂交技术 | 第53-55页 |
| ·拟南芥的栽培 | 第53-54页 |
| ·拟南芥的转化 | 第54页 |
| ·转基因植株分析 | 第54页 |
| ·拟南芥的遗传杂交 | 第54-55页 |
|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 | 第55页 |
| ·转基因拟南芥种子的萌发实验 | 第55页 |
|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逆境胁迫下的根长实验 | 第55页 |
| ·转基因烟草的抗旱性鉴定 | 第55页 |
| ·转基因拟南芥的耐寒性鉴定 | 第55-56页 |
| ·组织渗透压的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7-79页 |
| ·采用酵母单杂交系统筛选控制 GmDREB3 表达的上游转录因子 | 第57-62页 |
| ·诱饵载体的构建 | 第57页 |
| ·大豆cDNA 文库的构建 | 第57-59页 |
| ·酵母克隆的初步筛选 | 第59-60页 |
| ·阳性克隆的验证 | 第60-62页 |
| ·上游转录因子GmERF 和GmMYB 基因的克隆及进化树分析 | 第62-64页 |
| ·基因全长的克隆 | 第62-63页 |
| ·GmERF 和GmMYB 同源性分析 | 第63-64页 |
| ·GmERF 和GmMYB 与相应DNA 元件体外结合特性分析 | 第64-70页 |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4-65页 |
| ·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检测 | 第65-67页 |
| ·蛋白的凝胶阻滞分析 | 第67-70页 |
| ·双链探针的合成 | 第67-68页 |
| ·GmMYB 蛋白的凝胶阻滞分析 | 第68-69页 |
| ·GmERF 蛋白的凝胶阻滞分析 | 第69-70页 |
| ·GmMYB/GmERF 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70-72页 |
| ·GmMYB/GmERF 蛋白的转录激活分析 | 第72-73页 |
| ·pGBKT7-GmERF/pGBKT7-GmMYB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2-73页 |
| ·GmMYB/GmERF 基因的转录激活分析 | 第73页 |
| ·GmMYB 蛋白与GmERF 蛋白的竞争性结合特性分析 | 第73-76页 |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3-74页 |
| ·诱饵质粒在酵母中的自激活鉴定 | 第74-75页 |
| ·GmMYB/GmERF 蛋白的竞争性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 第75-76页 |
| ·GmMYB/GmERF 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76-79页 |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6-77页 |
| ·转GmMYB/GmERF 基因拟南芥植株PEG 胁迫分析 | 第77页 |
| ·转GmMYB/GmERF 基因拟南芥植株高盐胁迫分析 | 第77-79页 |
| 4 讨论 | 第79-83页 |
| 5 结论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 附录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