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各类型航空器论文--飞机论文--军用飞机(战机)论文

歼击机超机动飞行控制及多机协同多目标攻击技术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0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3-15页
   ·本课题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5-18页
     ·超常规机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5-16页
     ·空空导弹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6页
     ·多机协同多目标攻击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6-17页
     ·空对地攻击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7-18页
   ·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第18页
   ·本文研究内容概要第18-20页
第二章 基于TLC 的新一代歼击机超机动飞行控制研究第20-48页
   ·新一代歼击机超机动飞行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第20-23页
   ·新一代歼击机的操纵及舵面限幅第23-24页
   ·基于时标分离的新一代歼击机超机动飞行的仿射非线性模型第24-29页
   ·基于轨迹线性化控制的新一代歼击机超机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第29-35页
     ·轨迹线性化控制(TLC)方法的设计思想第29-31页
     ·新一代歼击机超机动飞行的轨迹线性化控制律设计第31-35页
       ·内外回路标称指令的计算第31-32页
       ·外回路控制器设计第32-33页
       ·内回路控制器设计第33-35页
       ·闭环PD 谱设计第35页
   ·典型超机动动作的仿真实现第35-42页
     ·眼镜蛇机动仿真第36-38页
     ·赫布斯特机动仿真第38-41页
     ·仿真结果分析第41-42页
   ·新一代歼击机鲁棒轨迹线性化控制方法第42-48页
     ·问题陈述第42-43页
     ·鲁棒轨迹线性化控制器设计第43-45页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5-48页
第三章 空空导弹三维末制导律研究第48-63页
   ·导弹导引律发展概述第48页
   ·空空导弹动力学模型第48-50页
   ·空空导弹三维制导模型第50-53页
   ·空空导弹三维末制导律第53-60页
     ·比例制导律第53页
     ·滑模变结构制导律第53-56页
     ·基于轨迹线性化控制的三维末制导律第56-58页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8-60页
   ·导弹三维脱靶量的估算第60-63页
第四章 多机协同多目标攻击的空战决策算法第63-95页
   ·动态目标信息的获取与目标运动参数的转换第63-68页
   ·单机多目标攻击的决策算法第68-81页
     ·单机多目标攻击逻辑决策模型第69-70页
     ·空战目标威胁评估算法第70-75页
     ·基于隶属度线性加权规划方法的单机多目标攻击排序第75-78页
     ·目标火力分配第78-79页
     ·单机多目标攻击逻辑的决策仿真第79-81页
   ·多机协同多目标攻击的空战决策算法第81-95页
     ·综合优势指数的构造第81-83页
     ·大规模多机空战转化为小规模集团作战第83-84页
     ·基于蚁群算法的协同多目标攻击空战决策第84-88页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第84-86页
       ·协同多目标攻击空战决策模型第86-87页
       ·协同多目标攻击空战决策的蚁群算法设计第87-88页
     ·多机协同多目标攻击的空战决策仿真第88-95页
第五章 现代空对地攻击技术研究第95-109页
   ·现代空对地攻击系统概述第95-97页
     ·空对地攻击作战任务第95页
     ·对地攻击系统的构成第95-97页
   ·单机对地面多个目标的攻击决策算法第97-99页
   ·空地导弹攻击弹道仿真第99-109页
     ·抛撒段第99-100页
     ·下滑段第100-101页
     ·转平段第101-102页
     ·平飞段第102-103页
     ·自导段第103-107页
       ·导弹与地面目标的运动学关系模型第103-104页
       ·落角约束第104-105页
       ·导引律设计第105-106页
       ·自导段弹道仿真第106-107页
     ·全弹道仿真第107-109页
第六章 对地攻击可视化仿真研究第109-118页
   ·可视化仿真技术概述第109-110页
     ·MultiGen Creator 简介第109-110页
     ·Vega 简介第110页
   ·基于API 函数的视景仿真系统设计第110-115页
     ·实体模型及地形的建立第110-112页
     ·视景的管理与驱动第112-114页
     ·攻击特效技术第114-115页
   ·对地攻击可视化仿真的实现第115-118页
     ·情景描述第115页
     ·利用Creator 建立导弹和坦克的三维模型第115-116页
     ·导弹攻击目标的三维视景效果第116-11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8-121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第118-119页
   ·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6-127页
附录一第127-128页
附录二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家钢丝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项目管理研究
下一篇:模型转移技术在近红外光谱仪器上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