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前言 | 第8-9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美国的教师评价现状 | 第9页 |
·日本的教师评价现状 | 第9-11页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教师评价与学校的科学管理 | 第11-12页 |
·现行教师评价的现状 | 第12-13页 |
·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中的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四、教师评价的概念、原则和意义 | 第16-20页 |
·教师评价的概念 | 第16-17页 |
·教师评价的原则 | 第17-19页 |
·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意义 | 第19-20页 |
五、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理论 | 第20-27页 |
·奖惩性评价 | 第20-21页 |
·发展性教师评价 | 第21-27页 |
·自主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一个走向 | 第21-22页 |
·自主评价面临的困难 | 第22-23页 |
·推行自主评价的策略 | 第23-25页 |
·自主评价的实践探索 | 第25-27页 |
六、主要的教师评价模式 | 第27-33页 |
·微格教学评价法 | 第27-29页 |
·教学档案袋 | 第29-33页 |
·教学档案袋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教学档案袋的特征 | 第30页 |
·教学档案袋的类型 | 第30-31页 |
·教学档案袋的应用范围 | 第31-33页 |
七、高职院校中评价者的不同职责 | 第33-37页 |
·管理者的评价职责 | 第33页 |
·教师本人的评价职责 | 第33-34页 |
·同事的评价职责 | 第34-35页 |
·学生的评价职责 | 第35-37页 |
八、高职院校中评价对象的区分 | 第37-44页 |
·不同评价对象区分的概况 | 第37页 |
·不同评价对象的评价 | 第37-44页 |
·初任教师的评价 | 第37-38页 |
·基础课教师的评价 | 第38-39页 |
·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 第38页 |
·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实际知识 | 第38页 |
·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 第38-39页 |
·“双师素质型”教师的评价 | 第39-44页 |
·“双师素质型”教师的资格界定标准及条件 | 第39-40页 |
·“双师素质型”教师资格标准体系的构建 | 第40-43页 |
·“双师素质型”教师的评定程序和考核内容 | 第43-44页 |
九、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51页 |
·一级指标的确立 | 第44-45页 |
·思想政治指标的细化 | 第45-46页 |
·工作态度与劳动纪律指标的细化 | 第46页 |
·业务水平指标的细化 | 第46页 |
·工作成绩指标的细化 | 第46-47页 |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 第47-51页 |
十、教师评价的一般步骤 | 第51-57页 |
·评价的准备 | 第51-52页 |
·确定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51页 |
·设计评价方案 | 第51-52页 |
·评价时间 | 第52页 |
·建立教师评价小组 | 第52-53页 |
·评价的施行 | 第53-54页 |
·课堂听课 | 第53页 |
·教师自我评价 | 第53页 |
·广泛征求第三方意见 | 第53-54页 |
·查阅文献资料 | 第54页 |
·评价结果的处理 | 第54页 |
·评价结果的反馈 | 第54-55页 |
·施行评价的基本要求 | 第55-57页 |
十一、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本研究的成果总结 | 第57页 |
·本研究的局限及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